S02E05 | 应届生视角:成长与迷茫的职场实录(下)
在进入职场之后,你是否也开始困惑:为什么有些事明明不难,却偏偏让人疲惫?本期节目,我们从“如何和领导、同事相处”出发,聊那些喊不出口却压在心里的职场现实。催促、误解、情绪传递——我们试着还原一个打工人真正的日常,而不是职场书上的理想状态
在节目中,有人讲到领导看不懂流程,却不断打电话确认;有人分享被一天提醒三次材料进度,只能学会“已读但稍后回复”。我们讨论了“留痕”——在会议结束后发送纪要、在微信反问确认、在文件交接时让对方签字。这不是形式主义,而是为了在混乱中保护自己。甚至请同事喝咖啡、送一盒水果,都不是奉承,而是为了让合作变得柔和,让关系留有余地
节目也延伸到了更沉重的话题——出差与报销。有人淡季踩线住高奢酒店,也有人在168元的招待所熬夜赶材料;有人为了赶一场五分钟的会议花2300元辗转绿皮车和网约车,最后还要为打车费苦寻发票。长期驻场、现场租房、自己垫付押金、无法报销的通勤费,让“工作”变成了一场无形的亏损。这些体验不会写进简历,却真实地消耗着每个职场人的耐心与尊严
我们没有给出万能解法,只是把经验摆在桌面:问清规则、保留证据、别急着情绪回应。在制度里保持清醒,在人情里保留温度。无论你是刚入职的新人成长中,还是已经学会沉默的老兵,这期节目都想对你说一句——不是你一个人在和规则拉扯,也不是你一个人在悄悄衡量体面与底线
00:08:59 | 焦虑型领导的“隐形PUA”
他不是担心工作没做,而是害怕自己失去掌控。你说“明天给”,他还是会中午催、下午催、下班再催,仿佛只要不催就会出事。催促不是提醒,而是一种无声的PUA:把不安甩给你,把责任藏在自己身后。真正让人疲惫的,不是任务本身,而是对方那种时时刻刻“你别让我等”的态度
00:11:30 | 职场沟通的底线:说清Deadline
“尽快”是最虚假的承诺。“我尽快给你”和“我明天十二点前给你”是两种职业素养。真正有经验的人,从不说“尽快”,只说“时间节点”。能给出明确时间,是对他人负责;给不出时间,只是在情绪里工作。职场不是拼态度,而是拼确定性。模糊沟通,永远是扯皮的起点
00:14:47 | 面对面和微信,是两种人格
你以为同事冷漠,其实他只是把客气留在了线下。很多冲突并非认知不同,而是文字中缺失了表情。微信里一句“好的”,可能在现实中伴随点头和笑意。人情世故从不发生在输入框里,它发生在递水、等电梯、一起抽根烟的那几分钟。别总在屏幕里揣测人性,抬头看看,人可能没那么冷
00:16:02 | 一杯冰美式,被记住的人性化
领导点奶茶时,会特地说一句:“给他来杯冰美式。”这不是请客,这是记住。职场里,真正让人感动的不是红包也不是升职,而是“我知道你不喝甜”。你未必喜欢他,但你会记得他。管理不是发指令,是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可替代的工具。比能力更难得的,是被当作“一个具体的人”
00:17:52 | 水果比奶茶更狠的社交
请奶茶是一时好感,摆水果是长期布局。奶茶请给一两人,水果一摆就是全员,这是一种无声的宣告:我与大家无敌。职场上的人情,不在红包里,在切好的橙子和洗干净的葡萄里。比请客更关键的是“我惦记着你们”。小善意能买来大体面,真正的杀器从不张扬
00:20:57 | 留痕不是防同事,是防锅
线下答应不算数,微信“确认一下”才算约定。不是我不信你,是我不信突发情况和临时变卦。邮件抄送、截图存档、对话留痕,这些不是多此一举,而是打工人最后的保险。如果有一天要battle,你只能拿出记录,而不是回忆。信任可以口头,但责任必须落字
00:23:57 | 大公司争的是资源,不是对错
会议上不是在讨论方案,而是在抢地盘、抢资源。谁在会上敢拍桌子,不一定有理,但一定有资本。有些人吵赢了,项目就排他优先;你讲道理,他们讲势力。职场不是谁懂得多,而是谁背后站的人多。对错可以留在心里,资源必须抢在桌上
00:28:41 | 出差是流放,不是旅行
别人说“你可以去各地玩”,只有你知道醒来第一句是:“我在哪?”对他们是城市,对你是驻点。三个月住一个屋,一年换三座城,说到底,你不是在出差,你在搬命。出差不是行李箱和登机牌,是深夜刷牙时那句:“我到底要待到什么时候?”
00:30:49 | 168元的酒店,是压扁的尊严
“地铁站旁酒店”,结果是穿小巷、过防空洞。房间小到转身要屏息,墙纸翘起像伤口。出差不是风景,是自我价值的压缩。你曾住过五星级,也能住168,但区别在于:这一切不是你选的,而是预算选的。打工人的尊严,永远排在报销标准后面
00:33:24 | 卫生崩溃,是辞职的最后稻草
你以为最难的是工作,其实是一个同住同事把卫生巾扔三天不清。厕所异味、满地长发、没人负责,终于让你明白:不是受不了苦,是受不了无序。很多离职不是因为KPI,是因为一个看不见底的垃圾桶。人可以累,但不能脏到怀疑人生
00:35:33 | 最深的痛:我在为谁付房租?
在福州付房租,在武汉再交一份房租,还要自己垫打车费。公司说“出差有补贴”,最后你发现补贴只够买方便面。那些说“年轻人要吃苦”的人,从不会为你付款。打工人的荒诞在于:你努力维持体面,却发现自己在双城漂泊,连家都不是你的
00:37:52 | 看到“需驻场”,心理当场崩断
招聘写着:长期驻场、随时出差。别人看是岗位要求,你看是精神判决。出过一次差的人,最怕再被困在陌生城市,白天开会,晚上盯天花板。不是不愿意走,是怕回不来。公司留不住人,不是因为钱不够,而是因为人已经学会防逃
00:41:27 | 租电瓶车,是彻底放弃幻想
当你不再打车报销,而是抱起电瓶冲电,你已经放弃与体制讲理。电瓶车不是交通工具,是打工人的独立宣言:我不求人、不报销、不解释。有人说你倔强,其实你只是明白,比钱更重要的是自由,不被一张出租车发票绑架
00:43:31 | 长安荔枝型打工人
绿皮车到南昌,凌晨打车到武汉,只为开会五分钟。会上点头称赞,散会后没人再谈报销。有人在领导口中“值得表扬”,现实中却半年拿不回垫资。你不是差旅人员,你是一颗随叫随到的荔枝,永远新鲜,又永远没人真正品尝
00:45:58 | 最恶心的行为:风险甩给个人
“你要出差可以,但如果路上出事,要写明属个人行为。”这是某些公司的真面目:用温情劝你去,用免责协议撇清关系。他们嘴上说“注意安全”,心里只想“不要担责”。那一刻你明白,职场不是家,公司只是雇主
00:47:28 | 报销是一场魂斗罗
真正的报销流程,不是上传票据,而是连闯五关:领导签字、部门盖章、财务审核、预算核查、额度审批……每一关都有可能让你“游戏结束”。有人说上班辛苦,你笑了。上班不辛苦,报销才辛苦。挣钱靠工作,回血靠运气
00:48:59 | 上班交学费式打工人
三个月项目,贴三千块钱车费。你不是在赚钱,而是在交“企业运营体验费”。有人说“流程麻烦别报了”,你笑着听,却在心里默默算着亏损。这不是吃亏是福,这是赤裸亏损。最可怕的是,你连情绪都不敢报
00:51:14 | 小公司吵完就解决,大公司吵完写周报
在小公司,你可以摔门;在大公司,你只能写会议纪要。在那套流程里,愤怒要居中对齐,委屈要转成被动语态,责任要cc到总监。情绪不能爆,只能备案。能吵架是一种奢侈,大多数时候,你只是文案
00:52:19 | 打工人三大神交部:人事、财务、行政
你以为升职靠领导,其实升职靠“有人事提醒你材料、财务帮你顺报、行政提前帮你排座。”真正的江湖高手,不一定懂业务,但一定懂打招呼。你不能得罪的不是老板,而是帮你打印文件的人
00:54:03 | 不是怕出差,是怕失去坐标
真正可怕的不是离开家,而是不知道何时回家。一天在成都,一周在武汉,一个月在哈尔滨,人变得像行李,目的地随人指定。有人说出差锻炼人,其实出差消耗人。你逐渐不敢 unpack 行李,因为你不知道下一站在哪
@EE很饿| 行星防御理事会成员
@韩导| 在福州的老上海
@破碎王工| 路边停车法外狂徒
Ellison - 开心往前飞 (Ellison Mashup)(Mashup)
暴躁的兔子 - 我算哪条鱼(我算哪条鱼)
潮池蓝 - 记住三点半(黎明不要来)
康姆士 COM’Z - 我不希望你孤单的去面对整个喧哗世界(你要如何,我们就如何)
野渡乐队 - 野花(盒子)
A 公馆 - 大醉一场(海浪回潮)
「浦尾夜谈|Puwei Midnight」是一档围绕城市夜晚展开的谈话播客。我们邀请朋友,也和自己对话,从一杯咖啡聊到一场电影,从一个生活瞬间聊到一段情绪波动
这里没有固定的角色,只有不赶时间的交流。每一期都是一场深夜的即兴创作,有人分享灵感,有人回望日常,有人只是路过,说了几句真心话
夜里说点具体的,想点不必定义的
吴先生67373
最重要的是,什么东西都留个证据,开会时候口头说好的,会后再在聊天记录里面确认一下
张剑云
ddl太重要的,工作里面就是分清楚优先级和时间线,然后倒推前面做哪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