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绰号“大帝”的不止恩比德一个,还有格雷格·奥登

header
关注
此帖为播客帖,点击升级到最新版本可播放音频

午后的街头,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柏油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一架没有任何标识的摄像机被随意架在街角的路灯旁,镜头悄悄对准了人流,捕捉着城市里偶然发生的细碎瞬间。

镜头里,格雷格·奥登背着一个深色双肩包,黑色耳机线从包侧延伸至耳际,脚步不急不缓地沿着人行道走着。他微微低着头,似乎沉浸在耳机里的旋律中,对周围的喧嚣充耳不闻。街头的行人来来往往,西装革履的上班族步履匆匆赶着赴约,推着婴儿车的母亲轻声哼着童谣,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三五成群谈笑风生。而奥登近2米13的高大身材,搭配上与周遭快节奏格格不入的缓慢脚步,在拥挤的人潮中格外显眼,既显得有些孤单,又让人无法移开目光。

突然,一位满头银发、身形略显佝偻的老奶奶迎面走到了奥登身边。她抬头望了望眼前这个“庞然大物”,脸上带着慈祥的笑意,用略带沙哑却清晰的声音问道:"Hi , Do you play basketball?"(“嗨,你打篮球吗?”)

奥登闻声停下脚步,礼貌地摘下挂在耳边的耳机,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下巴上修剪的并不算整齐的胡子,眼神温和地看着老奶奶,轻声回答道:"I used to."(“我以前打。”)

老奶奶像是听到了什么有趣的事,眼睛弯成了月牙,带着几分顽童般的俏皮玩笑着说:"You used to , I can beat you."(“你以前打啊,我可以击败你。”)

这句突如其来的“挑战”让奥登愣了一下,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他盯着老奶奶眼中纯粹的笑意,嘴角缓缓扬起,报之以一个略带无奈却温柔的微笑。而老奶奶也笑着抬起手,轻轻拍了拍奥登粗壮的手臂,那力道很轻,却带着一种莫名的暖意。两人没有再多说一句话,只是在这短暂的交汇与相视一笑后,便各自转身,朝着不同的方向走去,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我从不觉得老奶奶的笑容里有着“挑衅”的意味,或许她真的不认识这位曾经名震篮坛的“大帝”,只是单纯觉得眼前这个高大的男人看起来像打篮球的,随口开了个善意的玩笑。但这个简单的问答,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奥登记忆的闸门,让他想起了那些不愿再轻易触碰的往事。因为在奥登那个略显苦涩的笑容里,我看到的满是无奈与心酸,还有被岁月与伤病磨平棱角后的怅然。

如果岁月能重新来过,或许奥登最想回到的,还是十八九岁的年纪

奥登从小就比同龄人高大,小学时就已经比同班同学高出一个头,不过他的性格却沉稳内敛,带着一种超乎年龄的成熟,从不因身高优势而恃强凌弱。高中时期,他在劳伦斯北高中的篮球场上,将自己的篮球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四年高中生涯,他身披13号球衣,在攻防两端都展现出统治级的表现,共计砍下1873分、1058个篮板和341次盖帽,这样的攻防数据在当时的高中联赛堪称罕见。他带领球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103胜7负的辉煌战绩,其中季后赛24胜1负,三次稳稳斩获印第安纳州4A级州际冠军,成为当地篮球界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凭借着无解的赛场表现,奥登先后斩获Parade高中年度球员、年度篮球先生等重磅荣誉,也就是从那时起,“大帝”这个充满敬畏与期待的称号,开始伴随着奥登的名字传遍全美篮坛。

奥登在高中赛场上的统治力,让众多大学早早向他伸出橄榄枝,北卡罗来纳、杜克等传统篮球名校的招募团队几乎踏破了奥登家的门槛,纷纷开出丰厚的奖学金和主力位置的承诺。但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奥登最终选择了俄亥俄州立大学,不为别的,只为能和好友迈克·康利并肩作战。这份从小一同成长的情谊,在奥登心里重过一切。

不过,命运似乎从一开始就给奥登埋下了伏笔。在高中最后一个赛季的训练中,奥登意外伤到了右手腕,不得不接受手术治疗,这也导致他错过了大学赛季初的多场比赛。直到2006年12月2日,俄亥俄州立大学对阵瓦尔帕莱索大学的比赛中,他才正式完成自己的大学首秀。那场比赛,他以替补身份登场24分钟,尽管久疏战阵,右手还带着护具,但依旧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10投6中,高效砍下14分、10个篮板以及5次盖帽,用一场完美的首秀宣告了自己的归来,现场球迷也为他送上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整个大一赛季,奥登的表现非常惊艳。他场均出战28.9分钟,能够得到15.7分、9.6个篮板和3.3次盖帽,投篮命中率高达61.6%,多项数据位列球队第一。这份数据看似普通,实则含金量极高。要知道,即便是后来成为NBA传奇中锋的“大鲨鱼”奥尼尔、“大猩猩”尤因,在他们的大一赛季,场均盖帽数均未超过3次,得分和篮板数据也略逊一筹。在个人荣誉上,奥登更是收获满满,先后当选年度最佳防守球员、伍登奖得主,并成功入选全美最佳阵容一阵。有意思的是,当时和他一同入选全美最佳阵容的,还有凯文·杜兰特。

但要说真正让奥登名震全美、被冠以“50年一遇的天才中锋”称号的比赛,还是2007年NCAA总决赛。那场比赛在亚特兰大的乔治亚穹顶球馆举行,现场座无虚席,超过7万名观众见证了这场巅峰对决。奥登面对的是佛罗里达大学的内线组合——霍福德和诺阿,这两位后来都成为了NBA全明星中锋,当时的霍福德场均能贡献13.2分9.5篮板2.2助攻1.8盖帽,诺阿则有12.0分8.4篮板2.3助攻1.1抢断1.8盖帽入账,两人的配合默契十足,是佛罗里达大学的夺冠功臣。

更让人揪心的是,奥登的右手伤势尚未完全康复,比赛中只能依靠左手完成大部分进攻和传球动作。即便如此,奥登依旧在场上展现出了无解的统治力,他在篮下如同铁塔般不可撼动,多次抢下前场篮板完成补扣,单场疯狂砍下25分、12个篮板和4次盖帽,其中包括4个前场篮板,同时凭借着强大的防守压迫,很好地限制霍福德和诺阿的内线发挥。虽然最终俄亥俄州立大学以75-84遗憾落败,与冠军失之交臂,但奥登的表现无疑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和媒体记者,甚至有球探在赛后直接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奥登是50年一遇的天才中锋,他的身体条件、防守意识和进攻技巧,都是为篮球而生的,他的潜力无可限量。”

记得曾有人这样说过:“上帝会把人一生之中最美好的际遇安排在十八岁那年,有的人会因此而得到、成功,但有的人只能遗憾、失去。”

十八岁的我,还处在顽劣不堪的年纪,每天只顾着和伙伴们在街头巷尾嬉笑打闹,逃课去看球赛,对未来没有任何规划,根本无法参透这句话中的深意。直到多年以后,历经了生活的起起落落,遭遇过挫折与失败,才慢慢懂得,原来十八岁是长大成人的年纪。所谓的长大成人,从来不仅仅是年龄上的增长,更在于内心的成熟——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明白未来的路该往哪走,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上帝所安排的“最美好的际遇”,从来都不是现成的成功,而是一颗敢于追求梦想的心,一份不畏艰难的勇气。

十八岁获封“大帝”称号,十九岁被人称作“50年一遇的天才中锋”的奥登,彼时正站在梦想的起点,所有人都坚信,他即将登陆NBA,开启属于自己的统治时代。

再给开拓者一万次机会,他们依然会选择奥登。

2007年的NBA,还未流行如今的小球风暴,依旧是“得内线者得天下”的时代。像奥尼尔、邓肯这样高大强壮的大个子,依旧是每支球队梦寐以求的核心,能够直接影响比赛的走向。而奥登的出现,恰好契合了当时的联盟潮流——2米13的身高,117公斤的体重,兼具力量与灵活性,防守端覆盖面积广,进攻端手感柔和,简直是为那个时代量身打造的中锋。加之他在高中和大学赛场上展现出的逆天天赋,几乎所有人都认定,他将会成为下一个统治联盟的中锋。

因此,在2007年NBA选秀大会上,手握状元签的波特兰开拓者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在选秀大会开始前就已经明确表示会选择奥登。选秀现场,当时任NBA总裁的大卫·斯特恩念出“格雷格·奥登”的名字时,开拓者的管理层全体起立鼓掌,满脸欣喜,对奥登啧啧称赞,他们坚信,这个年轻人将会成为球队重建的核心,带领开拓者重返巅峰。

年少成名,殇而易夭。进入NBA后的奥登,似乎不再受到上帝的青睐,伤病如同梦魇般缠上了他。在开拓者的五个赛季里,他先后经历了右膝微创手术、左膝软骨损伤、脚踝扭伤等一系列严重伤病,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和康复中心度过,长时间躺在病床上,错过了大量比赛。五个赛季下来,他总共只为开拓者出战了82场常规赛,这个数字甚至不及一名健康球员一个赛季的出场次数。即便在有限的出场时间里,奥登依旧能交出场均9.4分、7.3个篮板、0.6次助攻和1.4次盖帽的不俗数据,投篮命中率达到57.7%。

坦诚地说,如果不是奥登被寄予厚望,这样的数据也该让人满意;如果奥登能够保持健康,这样的数据也该让他在NBA有立足之地。

然而,天不遂人愿,奥登终究没能摆脱伤病的困扰。反复的伤病不仅摧毁了他的身体,让他的运动能力大幅下滑,也逐渐消磨了开拓者的耐心。2012年3月16日,开拓者正式宣布裁掉奥登,这个消息传出后,无数球迷为之扼腕叹息,社交媒体上满是对“天才陨落”的惋惜之声。但我们大可不必埋怨开拓者的“无情”,因为NBA本质上就是一个生意场,球队需要的是能为其带来胜利和收益的健康球员,情怀在战绩和利益面前,往往显得不堪一击。只有我们这些球迷,还在固执地相信着那些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情怀。

其实,开拓者与奥登也算是“和平分手”。相遇时,彼此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奥登曾渴望在波特兰实现自己的篮球梦想,开拓者也曾寄望于奥登带领球队走向辉煌。即便最终未能如愿,这份最初的美好依旧留在了彼此心中。

时至今日,奥登在接受采访时仍对开拓者心存感激,他说:“波特兰给了我实现NBA梦想的机会,那里的球迷一直很支持我,即便我受伤时也没有放弃我,我永远感谢那里的球迷和球队。”而开拓者的管理层也多次面对媒体直言:“就是再给我们一万次机会,我们依然会选择奥登,他的天赋值得我们所有的期待,只是伤病太残酷了。”

迈阿密热火,是奥登留给NBA最后的倔强。

带着波特兰的遗憾与不甘,2013年8月,奥登以一年底薪合同加盟了正向着三连冠伟业发起冲击的迈阿密热火。彼时的热火拥有詹姆斯、韦德和波什的“三巨头”组合,进攻火力十足,但羸弱的内线一直是球队的致命软肋。奥登的到来,被外界视为热火冲击三连冠的“最后一块拼图”,所有人都期待着他能在迈阿密焕发新生。

加盟热火后,奥登更换了自己的球衣号码——从在开拓者时期的“52”号,换成了大学时期就穿的“20”号。有人解读说,“52”的谐音是“我爱”,代表着他对篮球最初的热爱;而“20”的谐音是“爱你”,既是对支持自己的球迷的回应,也是对篮球的重新告白。我们无需深究其背后的深意,却也能猜得出来,新赛季的奥登,想要从头来过,想要在迈阿密的赛场上,夺回他在二十岁时失去的一切。

为了重返赛场,奥登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每天提前两个小时来到训练馆,进行力量训练和技术打磨,康复师全程陪伴在侧,监控他的身体状态。但天意弄人,刻意强求往往只会徒增遗憾。那个赛季,热火在总决赛中遭遇圣安东尼奥马刺的强势复仇,尽管全队上上下下拼劲全力,最终还是大比分1-4遗憾落败,没能完成三连冠的伟业。而奥登也没能实现自我救赎。

由于长时间伤病导致状态下滑,加上热火的战术体系更侧重于外线进攻,他在球队中几乎没有得到太多表现机会。整个赛季,他仅出战23场常规赛,场均9.2分钟,得到2.9分、2.3篮板和0.6盖帽;出战3场季后赛,场均2.5分钟,得到0.3篮板、0.3助攻和0.3抢断。曾经那个在NCAA赛场上只手遮天的“大帝”,甚至如今就算坐在板凳末端,也会让人觉得有些多余。

与此同时,当年在选秀大会上排在他之后、以榜眼身份进入NBA的凯文·杜兰特,已经成长为俄克拉荷马雷霆的绝对核心,多次入选全明星阵容,斩获得分王、常规赛MVP等多项荣誉,跻身联盟数一数二的超巨行列,成为无数球迷追捧的对象。而曾经稳压杜兰特成为状元的格雷格·奥登,却要离开NBA了。

迈阿密的风依旧温和而多情,南海滩的阳光依旧炽热耀眼,海滩上的姑娘依旧纯情而热烈,波特兰玫瑰花园球馆依旧灯火通明、人声鼎沸。原来,少了奥登这朵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玫瑰”,NBA的赛场并没有什么不同,联盟依旧在照常运转,球迷依旧在为新的巨星欢呼,新的天才不断涌现,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过去。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离开NBA后,奥登选择加盟CBA,这一次,他向篮球妥协了。

奥登最终决定来CBA打球,很大程度上源于母亲的一句劝慰。当时的奥登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伤病让他失去了在NBA立足的机会,外界的质疑与嘲笑铺天盖地,他几乎要放弃自己坚持了二十多年的篮球梦想。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轻声劝慰道:“如果你还想继续你的篮球梦想,为什么不去中国进行一次探险呢?那里有热情的球迷,有不一样的赛场,或许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

正是母亲的这句话,重新点燃了奥登对篮球的希望。2015年8月12日,奥登正式与CBA江苏队签约,开启了自己的中国篮球之旅,合同金额当时并未对外公开,后来据媒体透露为一年120万美元。

在奥登加盟CBA之初,无论是球迷还是媒体,都对他寄予了极高的期待。所有人都认为,以奥登的天赋和实力,即便状态下滑,在CBA赛场上也应该是无解的存在,他不仅能成为联赛中的顶级外援,甚至有望带领一直处于联赛中下游的江苏队冲击季后赛,乃至总冠军。为了迎接奥登的到来,江苏队特意为他举办了新闻发布会,现场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球迷们也在社交媒体上留言,表达对他的期待。

可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奥登的CBA之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由于长期伤病导致运动能力大幅下降,爆发力和移动速度远不如从前,加上对CBA的比赛节奏、判罚尺度以及战术体系不适应,奥登在赛场上的表现大打折扣。在为江苏队出战的25场比赛里,他场均上场31.7分钟,仅能得到13分、12.6个篮板和2次盖帽,投篮命中率54.8%。这样的数据对于一名普通CBA外援或许尚可,但对于顶着“NBA状元”、“50年一遇的天才中锋”头衔的奥登而言,无疑是远远不够的。

赛场上的奥登,早已没了当年的统治力。他在篮下接球后,往往需要调整许久才能完成出手,曾经轻松的扣篮变成了勉强化解的上篮;防守端,他跟不上CBA球员的快速反击,面对灵活的内线球员时,移动缓慢的短板暴露无遗,偶尔的盖帽更像是凭借身高优势的被动拦截,而非当年预判精准的主动封盖。江苏队的战绩也并未因他的加盟而有所起色,赛季结束时依旧徘徊在联赛下游,未能打入季后赛。

赛季结束后,江苏队选择裁掉奥登。在得知被裁消息前,他曾试图"躲起来"拖延时间,因为"再过几分钟就能拿到当月20万美元工资"。不过最终在晚上11点52分,奥登被找到并告知被裁。其他CBA球队也因他的表现和潜在的伤病风险望而却步,奥登最终没能收到新的合同,只能遗憾离开中国,结束了自己短暂且平淡的CBA生涯。离开时,他在社交媒体上简单告别:“感谢中国球迷的支持,这里的经历很特别。”没有过多感慨,却透着一丝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在中国的这段时间,奥登明白了自己的篮球生涯为什么一直饱受伤病困扰——左腿比右腿长3厘米。

场上失意,场下的奥登也未能幸免,一系列负面新闻让他深陷舆论漩涡,口碑一落千丈。

其实关于奥登在场下的非议,核心便是“裸照门”和“家暴门”两件事。2014年,奥登与前女友分手后,对方将他的裸照恶意曝光在网络上,照片迅速在各大体育论坛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让他颜面尽失,成为当时体育圈的热门八卦,不少媒体借机炒作,对他进行嘲讽调侃。风波未平,又有媒体曝出奥登对现任女友实施家暴的消息,甚至传出了警方介入调查的传闻,尽管奥登本人在随后的采访中公开否认了这一指控,称“只是情侣间的争执,并非家暴”,但负面标签已然贴上,对他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原本就不多的商业合作也纷纷终止。

讲真的,无论是被曝光裸照的私人恩怨,还是备受争议的家暴传闻,这些行为都违背了公序良俗,伤害了他人,也突破了道德底线,是我无法容忍的。但冷静下来想一想,结合他当时的人生境遇,或许能让人多一份理解。

有人说,一个男人最大的无能,就是将在外面受的委屈发泄在家里。这句话说得没错,真正的强者,应该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护身边的人,而不是将负面情绪转嫁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可是,人的承受能力都是有极限的,男人也同样需要安慰与理解,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屡遭伤病折磨、被寄予厚望却未能兑现天赋、被球队裁掉、被媒体和球迷嘲笑、篮球梦想濒临破碎……奥登所经历的这一切,没有人身临其境,也就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在长期的压力与挫败感面前,他的心理防线逐渐崩塌,很容易陷入焦虑与抑郁,进而走向极端,以至于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来。

或许,对于奥登来说,这些极端的行为,算是一种扭曲的情绪释放。他找不到更合适的方式排解内心的痛苦,只能通过这种错误的途径来释放积压已久的压力,从而让自己摆脱抑郁的困扰。纵然这种方式不可取,甚至伤害了他人,但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一份有限的包容。我们不是奥登,无法体会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既然事情已经发生,过多的指责也无济于事,不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苛责,给这个被命运捉弄的天才一点喘息的空间。

花店不开了,花继续开。离开了职业联赛的奥登,并没有真正离开篮球,他终究还是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领域。

再后来,奥登回到了俄亥俄州立大学——那个他梦想开始的地方,那个见证了他年少成名、意气风发的地方。如今的奥登,不再是赛场上叱咤风云的“大帝”,不再是被千万人追捧的天才球员,而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男篮的一名教练。他穿着笔挺的深色教练服,胸前别着学校的徽章,站在训练场上,耐心地指导着年轻的球员们投篮、防守、跑位,偶尔会亲自示范动作,尽管移动不如从前灵活,但每一个技术细节依旧标准规范。阳光下,他的眼神中满是专注与认真,少了当年的锋芒,多了几分岁月沉淀后的温和与从容。

不知道作为一名教练的他,会向弟子们如何讲述自己的篮球故事呢?是会骄傲地说起高中时期的所向披靡,大学赛场上的惊艳表现,那个场均3.3次盖帽的麦当劳全明星?那个在NCAA总决赛上独战霍福德与诺阿的“50年一遇的天才中锋”?还是会坦诚地分享自己在NBA遭遇的伤病与挫折,那些躺在病床上的漫长岁月,那些被球队裁掉的失落瞬间,以及CBA之旅的不尽如人意?或许,他会将自己的经历娓娓道来,然后告诉那些年轻的球员们:“篮球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天赋固然重要,但健康与坚持更难得。不要害怕挫折,也不要被盛名所累,无论遭遇什么,都不要放弃对篮球的热爱,因为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奥登的篮球梦想,或许没能以他最初期待的方式实现,他没能成为统治NBA的超级巨星,没能拿到总冠军戒指,没能让“大帝”的称号响彻联盟多年。但他终究没有辜负篮球,没有辜负那个曾经在高中赛场、大学赛场拼尽全力的自己,也没有辜负那些一直支持他的球迷。他从巅峰跌落谷底,又在谷底找到新的方向,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与篮球的缘分。

阅读 2651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klakers

亮了(50)
查看回复(3)
回复

这个是真的菜,没法跟德子比

discusser-avatar

我接盘荻原沙优

亮了(20)
查看回复(1)
回复
klakers他又不是没有完整打过。。。。收起

他算毛个大帝,不及恩比德实力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