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名政策执行1年,浅析联赛执行中性名计划是弊还是利?
春节假期就这样结束了,新年期间中国足球可谓是悲喜两重天。大年初一男足不敌越南又一次成为笑话,大年初六女足绝杀韩国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男足的谩骂大家发泄的已经差不多了,女足的激动同样也宣泄出来了,冷静下来我们依旧需要继续自己的联赛,近两年看似在不断发展变革的中国足球实则不过原地踏步。远的不说,就说足协计划三年多执行一整年的中性名政策,到底符不符合中国联赛,中性名到底给各球队带来的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
说到中性名,我们脑海想到的必然是欧洲各大豪门,传统的中性名大多以地名为主,比如AC米兰、巴塞罗那、利物浦,也有的是有着特殊含义的词汇,比如尤文图斯、阿森纳、博卡青年。既然这些顶级俱乐部的中性名已沿用几十年,那为何中国近两年才考虑更换队名呢?事实上改名计划早在28年前曾经就做过尝试,1994年末,中国足协下属的福特宝足球发展公司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的24支球队制定形象方案,每支队伍的通用名均以吉祥物来命名,更名方案为:大连雄鹰队(万达队)、广州响尾蛇队(太阳神队)、上海银狐队(申花队)、沈阳东北虎队(远东队)、济南雄狮队(泰山队)、成都公牛队(全兴队)、广州华南虎队(宏远队)、北京金鹿队(国安队)、八一黑豹队(解放军队)、延吉猎犬队(三星队)、青岛海牛队(海牛队)、天津麒麟队(天津一队)、南京扬子鳄队(迈特队)、广州天火奥林匹克队(广州二队)、佛山鳄鱼队(佛山队)、武汉九头鸟队(武钢一队)等名称,只是这个提案未能通过。原因很简单,随着商业资本逐渐进驻中国足球,球队更承担商业宣传的作用,队名就是很好的广告。中国与国外俱乐部有本质的区别,欧洲俱乐部是可以实现盈利的,球队本身就是老板的一个产业。而我们却不同,中超俱乐部每年开销几亿甚至十几亿,靠赞助能回本多少,几乎是杯水车薪,靠中超这个载体进行宣传,能让母公司受益多少?这些都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就是为何出现贵为联赛新科冠军的江苏苏宁会解散的原因。也许足协在中性名的初衷上是想让一支球队不会在陷入困境后就消失,但草率的改革并未站在投资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既然决定要改中性名,那就应该改的彻底,现在的各俱乐部的改名只是应付差事一般。除了个别球队的更名还算有那么点意思,其他各队无非换成“XX城”、“XX人”“XX队”。上海海港和北京国安更是钻开足协的空子,海港依旧可以简称“上港”,国安费尽周折的变更股权来保留“国安”二字,都再次和足协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些足协能不知道?但两支球队报的一切材料都没问题,足协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不可否认,足协的出发点是好的,规范队名也是对的,但是一个好的出发点并不意味着足协能把这件事办好,草草决定会出现诸多纰漏。希望以后不论什么样的政策,足协应该多和相关方沟通后决定,而不是在办公室里拍脑袋的决定,否则输给越南绝不是下限。
你猜谁是谁的谁的谁
中性名本身没错,但是问题是得看时间。。本身现在疫情下各家公司情况就不好,你还给人家打广告的途径给掐死了。。得学会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如果现在是正常情况,中性名很有必要,如果是现在的情况就要见仁见智了
为了康桥辣酱面
中性名是2015年底制定的,给了5年的缓冲期,结果没想这个时候刚好各家俱乐部运营困难
antfeifei
说一万遍如果十年前就有中性名政策和一线队薪资总包3000万政策武磊李磊早出去了,韦世豪也不可能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