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足球数据,你需要知道的这些事儿

renzhenheader
关注

本文共2600余字;15个GIF,平均大小约为1.5M。

 

【前言】

足球论坛的内容变得逐渐多元,越来越多的球迷们也开始对足球场上产生的数据萌生了浓厚的兴趣。目前,足球比赛中产生相关的数据大体分为两类:Event Data(事件数据)和Tracking Data(追踪数据)。其中,更为国内球迷们熟知的就是事件数据了。很多专栏作者引用的whoscored?,sofascore上的数据也都属于事件数据。然而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本文希望通过解析权威网站中对于事件数据的定义,以及比对实战中数据记录的方式给广大球迷提供一篇严谨的参考资料,从而提升大家的观赛体验。

 (编者注:1.本文选用德甲2021-2022赛季,拜仁vs莱比锡的比赛作为实战记录参考。2.本文选用whoscored?网站上的数据统计作为参考比对。不同数据公司对于数据记录有细节上的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请读者知悉。)


【数据词典】



【实战记录】

一.对抗

球场上的对抗总是剑拔弩张。对于数据记录员来说,这样的时刻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提心吊胆:对抗带来的球权转换以及各种技术动作统计非常繁琐,稍不留意就会漏过一些关键信息。

比如接下来的这一个片段:拜仁vs莱比锡(00:40 - 00:52)

(由于GIF大小原因,用文字补足后续几帧,后续事件为萨内将球成功传给了右路的穆勒。)


如果用一段话来概括在这短短十二秒发生的事情,你会选择怎样的表达?

王濛指导:我的眼睛就是尺!莱比锡队员完成了精准的抢断。

徐阳指导:我去过慕尼黑,那里的足球很纯粹。萨内的过人很纯粹。

张路指导:嘿嘿,嘿嘿……


数据层面(语言版)是这样的,莱比锡队员穆基耶莱在边路面对萨内完成抢断,萨内丢失球权;随后奥尔默得到队友的传球后选择过人,失败,卢卡斯完成一次抢断。萨内重新获得球权,将球一拨晃过伸腿断球的莱默尔后,将球传给了远端的队友穆勒。或如下图所示:

 

这里需要注意一下,【受迫丢球】和【失误】都是{丢失球权}的一个子集。前者强调的是球员没有进行过人尝试被对手完成了抢断,如萨内被穆基耶莱断球;后者更多的情况是停球失误,或者其他失误。(如G2)

(G2:科曼停球过大,失误+1)


【空中对抗】的相比之下少见一些,因为判定条件更加的苛刻。必须是在与对手的直接对抗中赢得头球才算是空中对抗。下面的两个GIF很直接的体现了“直接对抗”的含义。莱万在比赛第40分钟在禁区内头球顶高算做了一次成功空中对抗,而第44分钟的头球破门却并没有空中对抗的数据记录。原因就是莱万起跳的瞬间并没有后卫与之争顶。(G3&G4)

(G3:莱万头球攻门偏出,但赢得与中后卫的空中对抗,空中对抗+1)


(G4:莱万头球破门,但因无人起跳干扰,并不算是一次成功空中对抗)

 

二.防守动作

除了【抢断】,常规的防守动作还包括了【拦截】、【封堵】、和【解围】。

【解围】的定义相对更好理解,就是在压力情况下,防守队员将球清出防守区域的动作。(G5)

G5:莱比锡后卫克洛斯特曼将球解围

进攻球员也会有【解围】的数据,比如,水晶宫前锋本特克以场均2.22次解围超过了100%的前锋同行。当然了,这里并不是说面对单刀机会犹豫不决最终将球踢飞,而是高中锋经常回到本方禁区参与定位球的争顶防守。

 

【封堵】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射门的封堵。(G8)

(G8:聚勒在小禁区前完成关键封堵)

 

另一种则是对于传球的封堵。最常见的封堵是在场地的边线附近,防守队员对于传中球的封堵。(G9)

 

(G9:格纳布里积极回防,完成对安赫传中的封堵)


在开放式回合的其他情况下则需要将【封堵】和其他防守动作进行区分。在下面这个GIF中,莱比锡队员莱默尔先对基米希的传球进行封堵,随后又在萨内脚下断下皮球(记作:莱默尔封堵+1;莱默尔抢断+1,萨内受迫丢球+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封堵传球,顾名思义,需要有对应的传球动作,而不关注封堵后的球权归属。

(G10:莱默尔先后完成封堵和抢断。由于GIF大小原因,用文字补足后续几帧,后续事件为莱默尔将球成功传给了队友。)

 

【封堵】跟【拦截】则更容易产生混淆。简单来说,【拦截】更看重的是对比赛的理解,防守队员提前预判了对手传球的线路进行先发制人的移动。【封堵】则不对传球预判进行过多的参考。(G11)

(G11:托利索主动上抢完成拦截,随后封堵了奥尔班的传球)

 在这个GIF中,托利索先是预判了奥尔班的传球路线对球进行了一次【拦截】,随后在球权即将丢失的情况下拼抢完成了一次对奥尔班传球的【封堵】,连续的两个不同的防守动作应该可以让大家对拦截和封堵传球的区别有更深的了解。

 

三.射门

 

足球场上的一切最终都关乎于进球。尽管有过一些戏剧化的事件(球网破洞,门线悬案等),但进球的标准就是球被送入球网。【射门】是进球的充分必要条件,用身体任何合规部位试图将球送入球网的动作统称为【射门】。乌龙球的计算也是如此,由乌龙队员完成一次【射门】,算作对方的进球。(G12)

(G12:莱比锡队员格瓦迪奥尔射门+1,莱比锡红牛队射门+1,拜仁慕尼黑进球+1)

 

【射门】分为两种情况,【射正】和射偏。射偏的方式千奇百怪,但【射正】的情况只有3种。

1. 射门造成了防守动作(现阶段仅包含成功【扑救】和【封堵】)

2.球进了。

3.如果没有变线,预计将会造成1或2的情况的射门。

 那么问题来了,射中门框或立柱算射正吗?代入上面提到的3个条件就会发现射中门框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因此射中门框算作一次射偏。(Whoscored目前有专门的【射中门框(Woodworks)】的数据统计,但也是归于射偏这一大类的。)

 

四.传球

【传球】是现代足球场上出现频次最高的事件数据,对于传球的归类也不止一种。从结果论来看,进球队员射门前的最后一脚传球记作一次【助攻】,如果只是射门没有进球,那这次传球被称之为【关键传球】。也可以从传球的形式进行分类,【长传】是传球距离大于约23米的传球尝试;【传中】是指在边线位置将球传入禁区的传球尝试。

(典中典:2013-2014赛季,曼联主场2:2战平富勒姆,全场贡献81脚传中。)

 

还有一种非常细节的传球:【身后直塞球】。作为参考,拜仁的中场大将基米希赛季德甲的场均身后直塞球仅为0.3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身后直塞球的判定条件非常严苛。大致需要满足三个条件:1.传球线路在两名防线队员之间;2. 队友正在进行冲刺;3. 需要直接向球门方向移动。来看几个示例:

 

(G13:恩昆库送出身后直塞,奥尔默完成射门)

(G14:基米希送出直塞,莱万没能接到传球)

(G15:莱默尔反击中送出直塞,恩昆库单刀破门)

 

我们可以看出【身后直塞球】具有很强的侵略性,一旦成功就可以转化为【关键传球】或者是【助攻】。在拜仁与莱比锡的这场比赛中,共计1071脚传球,仅有11脚身后直塞球,也从而体现了其难度和价值。

 

五.犯规

 最后我们来看犯规。犯规本身并无太多需要解释的地方,违反规则的动作被称为犯规。但犯规却是数据记录员的福音,因为在犯规的一分钟时间范围内,很有可能不会出现另外的有效技术动作统计了,如下图所示:

 

(比赛第三分钟基米希犯规,这一分钟的数据版面空空如也:昨晚,平安夜……)



阅读 71989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在下开心哥

亮了(8)
回复

好帖,图文并茂,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