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阿根廷跨越48年的世界杯往事,述尽豪门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
“我希望我们能击败阿根廷,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并不是没有机会赢得比赛,我们和阿根廷之间还有一笔账要算。”
在荷兰与阿根廷的世界杯1/4决赛到来之前,71岁的老帅范加尔如此说道。8年之前,橙衣军团与潘帕斯雄鹰在世界杯半决赛相遇,最终通过点球大战才决出胜负。而在漫长的足球历史中,两支国际足坛的传统豪门间有着近半个世纪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也制造了无数经典。
回顾荷兰与阿根廷的足球往事,似乎也能窥探两国足球走过的轨迹,那些球星,那些故事,那些定格的经典瞬间,是豪门实力的体现,更是足球风格的体现。骄傲绽放的郁金香和华丽曼妙的探戈舞步,总是如此令人着迷。
1974年世界杯第二阶段小组赛
荷兰4-0阿根廷
全攻全守的崛起
众所周知,荷兰是世界足坛的豪门球队,“全攻全守”长期以来都是他们的标签。但在属于足球的上古时代,荷兰足球长期以来都难以丢掉“守旧”的标签,也并非足球世界的传统豪强。在1974年正式崛起之前,橙衣军团只参加了1934年和1938年两届世界杯,因此是“传统八大豪门”中世界杯战绩最“低调”的一个。
直到1954年有限职业化在荷兰开启,荷兰足球才开始蜕变的过程,恰恰因为这里落后的足球没有经历过漫长的人盯人时代,才更适合突破传统成为“全能足球”的弘扬之地。传奇名帅米歇尔斯是开山之人,他打破人盯人时代“不越雷池一步”的思维,开启了“全能足球”的时代,让“全攻全守”先后成为阿贾克斯和荷兰队的标签。
对于“全攻全守”,很多球迷都存在误解,那就是11人全部都压上或者防守,犹如洪水猛兽般具有压迫感,但其实质是每个球员职能范围的扩大,而非整体的极端化倾向。比如前锋也能够回撤组织或者拦截,后卫可以前压参与进攻,某种意义上说,米歇尔斯的这套足球哲学,影响了之后半个世纪的足球理念。
正是依托着“全能足球”理念,荷兰足球高速崛起。阿贾克斯上世纪70年代初取得冠军杯三连,有着“球圣”之名的克鲁伊夫和“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堪称那个时代的“绝代双骄”。到了荷兰队,克鲁伊夫、内斯肯斯、克罗尔、阿里-汉、伊斯内尔等经典球星,让主打433阵型的橙衣军团成为一支令对手畏惧的球队。
相比之下,从世界杯初创阶段便是传统强队的阿根廷遭遇了一段低谷,他们逐渐丢失传统的技术流,走向硬派足球的道路,甚至无缘1970年世界杯。到了1974年时,阿根廷才重新回归传统,比赛变得流畅而自然,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探戈军团仅仅靠着一个进球数的优势才力压意大利从第一届阶段小组赛突围。
1974年世界杯采取的是两阶段小组赛,荷兰和阿根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相遇的。彼时米歇尔斯已经担任起担任起荷兰队主帅,而由于兼任巴萨主帅,他甚至在世界杯期间飞回西班牙督战了巴萨的比赛......这种轻松的节奏弥漫在荷兰队阵中,第一阶段小组赛轻松出线的他们在两阶段小组赛期间和太太团共度美好时光,还以搞笑的风格进行采访。
如果以常规视角评判,如此“放纵”的荷兰队理应遭遇惨败,但他们就是那个时代绝对的主角,立刻在对阵阿根廷的比赛中进行又一次“施暴”。阿根廷几乎立刻就陷入被动,克鲁伊夫开场10分钟轻松过掉门将破门。“球圣”仿佛就是球场上的教练,他闲庭信步指挥着队友,克罗尔第25分钟的进球则将比分变成2比0。
下半场比赛,一场大雨让场地变得湿滑,荷兰立刻做出应对采取更多的长传。克鲁伊夫的传中精准找到雷普,后者高高跃起头槌破门。而在比赛的尾声阶段,克鲁伊夫用一记精彩的凌空抽射为华丽的大胜画下句号。这是1958年1比6惨败捷克斯洛伐克之后,阿根廷在世界杯征战史中的第二大比分失利。
48年前的世界杯,骄傲绽放的郁金香因“全攻全守”让世界惊叹,他们最终闯入决赛,但遗憾地输给了联邦德国,成为“无冕之王”。而阿根廷在第二阶段小组赛中1平2负黯然出局,依旧在寻找重返巅峰的道路。这是荷兰和阿根廷历史上的第一次交手,他们之后还编织了更为华丽的故事。
1978年世界杯决赛
阿根廷3-1荷兰
潘帕斯雄鹰首度封王
当时间往后推移四年,世界足球的各方势力在实力上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荷兰依旧保持着四年前的班底,且核心球员大多处于当打之年,大有冲击冠军的希望。但克鲁伊夫却在世界杯之前宣布退出国家队,“克圣”在2008年接受采访时爆料,当时他和家人在巴塞罗那被卷入一场绑架案,这使得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足球豪强间的实力是此消彼长的。阿根廷足球虽然重回了技术流的道路,但四年前惨败荷兰的案例已经证明,探戈军团在节奏上与世界一流还相差甚远。于是在为本土世界杯备战的周期里,阿根廷不断探索着如何让球员在现代足球的快速节奏中发挥技术。肯佩斯、阿迪列斯、帕萨雷拉、菲洛尔等球星亦逐渐挑起大梁,让阿根廷足球看到复兴的希望。
作为上届亚军,荷兰队的晋级之路显得有些跌跌撞撞,他们第一阶段小组赛战平秘鲁、输给苏格兰,因为净胜球优势才涉险过关。直到第二阶段小组赛,橙衣军团才找到势如破竹的感觉,他们横扫奥地利并击败意大利,和卫冕冠军联邦德国握手言和,连续第二届世界杯晋级决赛。
而在另一边,阿根廷人晋级决赛的过程充满争议,他们以第一阶段小组赛以小组第二晋级,第二阶段小组赛末轮巴西的比赛结束之后,潘帕斯雄鹰需要净胜秘鲁4球以上才能进入决赛。结果东道主6比0横扫秘鲁,让最后时刻无缘决赛的巴西愤愤不平,后世对阿根廷的大胜有多种“操控比赛”的说法,不过时至今日已经无从考证。
不管怎样,阿根廷终于在家门口迎来了创造历史的机会。上世纪70年代,阿根廷国内经济下滑,征服采取高压政策,足球则在近20年的低谷后从自信变得自卑,无论是球员还是民众,都期待在绿茵场上寻求精神寄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根廷变得众志成城,肯佩斯更是成为国家英雄。
“我是最后时刻才加入球队的,我5月8日抵达阿根廷,而第一场世界杯比赛6月2日就开打了。”肯佩斯在回忆中如此说道。当时阿根廷军政府要求主帅梅诺蒂选择在国内俱乐部效力的球员,但梅诺蒂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于是人们看到顶着飘逸长发的肯佩斯如同“屠夫”一样在最后4场比赛中3次完成梅开二度。
阿根廷与荷兰的决赛,就是属于肯佩斯的巅峰时刻,他在第37分钟为阿根廷首开纪录,又在加时赛上半场结束前连续摆脱防守并躲过封堵,攻入一粒金子般的进球。之后肯佩斯又掩护贝尔托尼破门,将比分锁定为3比1。这一次,阿根廷终于在世界的舞台上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压抑后释放的巨大快乐洋溢在拉普拉塔河畔,阿根廷足球真正的走向了世界。
1978年世界杯,似乎也奠定了阿根廷和荷兰两国长久以来的足球基调,探戈足球始终为个人英雄主义疯狂,也崇尚着令人沉醉的技术流,但更多时候都是在漫漫与悲情中等待情绪的释放。而荷兰足球虽然狂放,却始终与悲情相伴——伦森布林克在决赛读秒阶段曾有机会为橙衣军团赢得队史第一座世界杯冠军,但他的射门却击中立柱。
足球没有如果,此后40年,荷兰足球无论涌现多少巨星,采取怎样的革命,每每都在最后时刻功败垂成,“无冕之王”的称号已然深入人心,1988年欧洲杯问鼎是他们唯一的大赛荣誉。而在阿根廷这边,17岁的马拉多纳因落选本土世界杯哭泣,8年之后,他以球王姿态率领潘帕斯雄鹰再度加冕,成就世界杯历史上最伟大的英雄主义表演。
1998年世界杯1/4决赛
荷兰2-1阿根廷
艺术足球的极致演出
1978年世界杯决赛之后20年,荷兰与阿根廷才再次相遇,舞台仍然是世界杯,世界足坛的格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荷兰队主帅范加尔,在当时已经拥有名帅头衔,他培养出来的阿贾克斯青年军为橙衣军团贡献了大量人才,克鲁伊维特、西多夫、戴维斯、范德萨、德波尔兄弟、博格坎普、奥维马斯,在1998年的法兰西之夏,荷兰队已然拥有一大批当打之年的优质人才,阵容之豪华不输克鲁伊夫或者三剑客的时代。
告别马拉多纳时代的阿根廷,虽然不再是夺冠大热门,却也有着一众才华横溢的经典球星,巴蒂、奥特加、雷东多、阿亚拉、萨内蒂、西蒙尼们,都迈入了成熟期。1998年世界杯的小组赛,巴蒂连续两届戴帽的神迹令人印象深刻,阿根廷三战全胜进7球零失球挺进淘汰赛,而后又在那场让贝克汉姆从宠儿变成弃儿的比赛中点球淘汰英格兰,昂首进军8强。
荷兰与阿根廷的1/4决赛,成为了一场云集群星的表演,克鲁伊维特和洛佩斯在比赛开局阶段分别为两队破门,但整体上荷兰占据着主动。下半场比赛,全面压制对手的橙衣军团希望在90分钟内解决战斗,结果纽曼因为不冷静的行为被红牌驱逐。之后奥特加也吃到红牌,看起来比赛就要进入加时。
如此令人窒息的比赛中,巴蒂曾有一脚劲射击中门柱,战神也只有仰天长叹。但更让人印象深刻的剧本发生在最后时刻——只见弗兰克-德波尔后场起球,插上的博格坎普化繁为简完成绝妙停球,随后顺势扣过阿亚拉完成劲射绝杀。这是一个载入世界杯史册的进球,“冰王子”以极具想象力的方式诠释着何为绿茵艺术。
“那样一个进球,出现在比赛的最后一分钟,简直宛如梦幻。”送出助攻的德波尔事后如此回忆道。错失进球机会的巴蒂则意难平地表示:“与我而言,阿根廷并没有失败,只不过是输掉一场比赛而已。不过对于阿根廷来说,对于阿根廷这样有历史、有偶像的球队来说,人们确实只想着它赢球。”
不管怎样,荷兰与阿根廷都在1998年的世纪盛宴后留下经典,而他们都在下一个世界杯周期遭遇滑铁卢。2002年世界杯,范加尔带队的橙衣军团甚至没有突破预选赛,阿根廷则以豪华阵容倒在了死亡之组。自那之后,两支球队似乎都告别了一个古典时代,在跌跌撞撞中进入了另一个变革周期。
2006年世界杯小组赛
荷兰0-0阿根廷
死亡之组中“走个过场”
1998年世界杯之后,荷兰和阿根廷有过两次友谊赛的交手。1999年,戴维斯和巴蒂分别破门,双方1比1握手言和;2003年,范布隆克霍斯特的绝杀帮助荷兰1比0取胜。不过两支豪门没有为又一次正式比赛中的碰面等待太久——2006年世界杯,他们和塞黑、科特迪瓦一起被分在了死亡之组。
然而,2006年世界杯死亡之组的激烈程度让看客“大失所望”,年轻的罗本用一记奔袭将塞黑斩落马下,阿根廷则在面对塞黑时踢出行云流水的足球,演绎一场6比0的屠杀,在那样一场比赛中,19岁的梅西替补登场贡献传射,似乎预示着阿根廷足球不久后将进入另一个时代。两轮过后,橙衣军团和潘帕斯雄鹰均收获两连胜,提前从小组出线。
于是,原本被视作火星撞地球的荷兰与阿根廷的末轮小组赛,就显得有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这样一场比赛,两支球队都不愿意冒险搏命,在下半场开始后不久就相继鸣金收兵。遗憾的是,携手出线的荷兰与阿根廷都没能走得太远,橙衣军团和葡萄牙那场卡牌横飞的1/8决赛过后打道回府,潘帕斯雄鹰则在1/4决赛点球不敌德国,卡恩和莱曼的纸条成为美谈。
如今回望,2006年世界杯可以看作荷兰足球和阿根廷足球发展的分水岭。荷兰虽然小组出线,但在对阵塞黑和科特迪瓦的比赛中都全面失势,凭借着罗本、范佩西等球星的个人发挥才涉险过关。在人才储备下滑的情况下,实用主义成为荷兰足球之后的主要思路,范马尔维克和范加尔能够在2010年和2014年两届世界杯上取得成功,务实理念功不可没。
再看看阿根廷,2006年的探戈军团云集了里克尔梅、克雷斯波、萨维奥拉、马斯切拉诺、马克西-洛佩斯、坎比亚索、艾马尔等经典球星,仍然称得上是众星云集。之后数年,阿根廷足球陷入一段彷徨岁月,美洲杯屡屡折戟,世界杯也乏善可陈,人们等待着一个新英雄的到来——在很多球迷心中,这个名字叫做梅西。
2014年世界杯半决赛
荷兰0-0阿根廷(点球2-4)
荷兰点球饮恨,雄鹰憧憬梦想
2006年世界杯之后,荷兰和阿根廷又过了8年才再次相遇,此时“全攻全守”早已不再是橙衣军团的标签,“三棍客”们也不再年轻,范加尔的实用主义成了荷兰足球新的哲学。阿根廷这边,已经连续21年无缘大赛冠军,27岁的梅西成了潘帕斯雄鹰的绝对领袖,围绕在他身边的,还有伊瓜因、阿圭罗和迪马利亚。
8年前的世界杯,范加尔颇具魄力地摒弃了传统的433阵型,似乎延续着范马尔维克在南非时的思路,以更加务实的方式追求胜利,以三连胜昂首出线。不过,务实主义让崇尚美丽足球的克鲁伊夫发表尖锐批评,但范加尔表示:“过去20年,我也一直希望这样,但你不可能永远保持攻击状态,你必须根据自己手中的球员做出调整。”
巴西世界杯可以说是范加尔执教生涯的代表作之一,他派出的替补连续三场比赛合计贡献4球2助攻,让荷兰进入8强,与哥斯达黎加的比赛更是在点球大战前赌博式地换上替补门将克鲁尔,成就了世界杯历史上一次传奇的换人。然而,老帅的野心最终还是在半决赛的点球点前折戟了。
是的,2014年同样是属于梅西的巅峰,他在小组赛的发挥堪称完美,攻入4个进球,其中还包括对阵伊朗时的绝杀世界波。进入淘汰赛之后,阿根廷遇到更大的挑战,是梅西助攻迪马利亚在加时赛最后时刻将瑞士挑战,然后探戈军团凭借伊瓜因的进球将比利时淘汰,在半决赛遇见了老对手荷兰。
那样一场万众瞩目的豪门对决,最终却变得四平八稳。梅西的任意球被西莱森扑住,罗本最后时刻的射门则被马斯切拉诺挡出,整整120分钟,荷兰和阿根廷仿佛都在重演8年前的交锋,最终只能依靠点球裁决胜负。结果,罗梅罗封住了弗拉尔和斯内德的点球,阿根廷则连续四人主罚命中,荷兰队又一次成为悲情的主角。
那一年,梅西距离大力神杯只有一步之遥,他的眼神有多么渴望,梦想破灭的时刻就有多么让人心碎。当格策的绝杀直窜网窝,阿根廷又一次被悲伤笼罩。自那之后,潘帕斯雄鹰连续三届大赛倒在决赛,让无数球迷扼腕叹息,而荷兰足球也跌入谷底,连续无缘两届世界大赛,直到近两年才看到复兴希望。
8年之后,拿着荷兰教鞭的依旧是范加尔,阿根廷的领袖也仍然是梅西,岁月改变了很多东西,似乎也有很多东西未曾改变。荷兰与阿根廷贯穿48年光阴的交锋,似乎也讲述着两支豪门起起落落的故事,而在又一次巅峰对决到来之时,他们同样有着各自的梦想。
71岁的范加尔站在那里,这是他第三次执教荷兰了,备战期间曾接受25次放疗,只为完成几代人期盼的橙色梦想。
35岁的梅西依旧坚定,这是他第五次站在世界杯的舞台,他想要和潘帕斯雄鹰一起翱翔天际,正式加冕球王。
世界杯的舞台上,总是写满每个人的奋斗故事,那么在卢赛尔球场的这个夜晚,当荷兰和阿根廷第6次在世界杯相遇,谁会成为故事的主角呢?
(南看台)
牛肉梅
98大战真是经典,博格坎普绝杀前巴蒂打中门柱,强队决战有时候真就看运气,今晚🇦🇷冲
皇马的Valverde本人
大厨带着弟兄们再冲一次!
kop-C4
目前世界杯交手最多的三对组合,瑞典巴西,塞尔维亚德国,阿根廷德国都是七次交手,阿根廷荷兰这对6次交手也算频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