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传奇,而传奇永不熄——《英雄联盟》皮肤故事简谈
大家下午好,这里是小樱花。我撰写《英雄联盟》内容的原因,非常简单:七年如一日的热爱。
感谢你阅读这篇文章,祝各位早、午、晚都安。
正文开始前,说几句题外话。
首先,之前的装备系列会继续更新。我请朋友登上PBE,截取了一批素材图片。生活中的琐事,也在近期解决的差不多了。除此之外,也会更新英雄个人传记等。
其次,大部分文章,我之前都在其他平台发布过,比如掌盟、wegame、小黑盒等。如果你曾经看过或者有印象,那是我的荣幸。
最后,我现在的水平相比当初,肯定是只高不低。为了感谢各位JRS的认可与鼓励,后续创作的新文章,将会在虎扑首发。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本花猪(她给我起的外号)给大家鞠躬啦。
绘梨衣镇楼!
群雄并起的年代里,英雄层出不穷。事实上,这群赫赫有名的人物与我们的距离,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远。
或许在《英雄联盟》的世界中,你也能够,一睹他们的芳容。
这款皮肤虽然有着传说标签,实际上却并没有多少技能特效。
不过相对《英雄联盟》中的平平无奇,历史上的红色男爵实际上算是德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这个响亮名号指代的,是一战中的德国王牌飞行员—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
里希特霍芬出生于1892年5月2日,他的父亲是普鲁士贵族阿尔布雷希特·冯·里希特霍芬少校。“里希特霍芬(意为公正廉明)”这个姓氏的来历相当不凡,当初由神圣罗马皇帝利奥波德一世亲自赐予他的家族。
利奥波德一世这辈子有两大成就:首先是率领部下击退了来犯的奥斯曼帝国并获得匈牙利;其次就是对抗大名鼎鼎的太阳王路易十四。
当时的德意志帝国信奉穷兵黩武的观念,因此年仅11岁的曼弗雷德直接进入一所少年军校接受训练。因为成绩优异,不久后他就又被推荐到皇家陆军学院深造。
1911年4月,曼弗雷德完成学业。由于其在军校期间展现出的过人马术天赋,他立刻被分配到了第1枪骑兵团—一支以血红色作为标志的精锐部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出人意料的是,彼时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的曼弗雷德却被派往后勤部工作。不甘平庸的他写信向位于柏林的管理层毛遂自荐,希望自己能在新兴的航空领域建功立业。
1915年,曼弗雷德被调入航空战斗群。当时的他并没有独立的飞行能力,因此只能暂时担任观察员一职。
当时的战斗机除了飞行员外,还会配置一名负责监视战场和操作机枪的观察员。
幸运的是,这样枯燥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偶然间,曼弗雷德遇见了当时的德国空战英雄,奥斯瓦尔德·波尔克。作为飞行新手的曼弗雷德,理所当然的将波尔克视为偶像。
奥斯瓦尔德·波尔克被誉为“空战之父”,他曾经和战友马克斯·殷麦曼一起创造并完善了闻名于世的战术动作“殷麦曼翻转”。
1915年10月10日,立志要追上榜样的曼弗雷德成功实现了首次单飞。而这一刻距离他完成飞行特训,仅仅才过了二十四小时。
相比飞行技术,曼弗雷德的着陆水平属实不咋地—降落的时候,飞机被他摔得一塌糊涂。
1916年9月17日,他得到了首个官方承认的战绩(他之前击落的两架敌机均坠毁在了协约国境内,并计入战果)。不幸的是,仅仅一个月后他的偶像波尔克就在某次近距离缠斗中因与友机相撞而阵亡。
1917年1月4日,曼弗雷德的总战绩上升至16架—这个数字在当时的王牌中名列第一。
1917年1月12日,曼弗雷德获得皇帝亲自颁授的“功勋勋章”。
功勋勋章是普鲁士和德意志帝国军队的最高勋章,也被称为“蓝色马克斯”。获得者在日后大多成为了名噪一时的著名将领,例如"沙漠之狐"隆美尔。
成为第11狩猎中队的指挥官后,曼弗雷德将自己战机的一部分涂成了血红色。他认为这样做能起到一举两得的功效:既可增加地面友军的辨识度避免误伤,同时能纪念他最初加入的(以红色为标志的)第1枪骑兵团。
这个做法一度引领了潮流,他的队员们也争相将自己的飞机部分涂成血红色,以彰显他们团结一致的精神。由于第11狩猎中队的战绩异常出色,在战争后期许多英军飞机都涂上了红鼻子—借此表明他们击落红男爵的决心。
不过曼弗雷德也并非常胜将军,即便是他也有失败的时候。
1917年7月,曼弗雷德被道格拉斯·康奈尔上尉和阿尔伯特·伍德布里基少尉击落。在于在战斗中头部受到了创伤,之后的日子里曼弗雷德一直饱受剧烈头痛的困扰。
考虑到“红色男爵”的宣传价值,德军有意对他进行保护。高层们软硬兼施,在劝说他退出前线的同时也下令除非情况危急,否则联队长不准亲自升空作战。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措施无法阻止曼弗雷德。这个机灵的家伙总是能以各种理由无视条例,悄悄溜进机场升空作战。
后来曼弗雷德的领导们意识到,与其千方百计阻止这位王牌飞行员登上战场,倒不如干脆由着他去—毕竟在空战这个领域,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随着战争进程的加快,德军的损失与日俱增。雪上加霜的是,越来越多的协约国飞机参与进了这场战斗。由猎杀带来的兴奋感此刻已经荡然无存,眼下占据曼弗雷德内心的只有焦躁和不安。
1918年4月21日,曼弗雷德追逐着威尔弗莱德·梅驾驶的索普维斯“骆驼”战斗机,深入英军控制区。全神贯注的他,只顾着跟随对方在天空中闪转腾挪,浑然不知死神已经对自己伸出了手:一颗来路不明的子弹从曼弗雷德的后方打来,斜穿过他的心脏并从胸部飞出。
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曼弗雷德到底因谁而死这个问题直到今天也仍旧是个未解之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搜搜纪录片,我在此就不做赘述了。
不管怎样,曾经叱咤一时的“红色男爵”最终坠落在了科比-布雷公路旁边的田野上。事后,很多协约国士兵闻讯赶来捡拾他飞机的残片留作纪念。
英国人为“红男爵”举行了登峰造极的隆重葬礼,而曼弗雷德的故乡—德国,则特地为这位英雄建造了一个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该博物馆的建筑原料全部是由曼弗雷德的战利品拼凑而成。
1935年,德国空军重建。为了纪念曼弗雷德,人们将组建的第一支战斗机联队JG132命名为“里希特霍芬联队”。二战时,有不少著名飞行员都曾经在队里接受训练。
二战后重建的新德国空军,则使用他的名字命名了首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第71联队。时至今日,该联队仍旧保留在德国空军的序列中。
1975年,里奇德霍芬家族为曼弗雷德·冯·里奇德霍芬的墓葬迁址。这位传奇人物的灵柩回到了位于维斯巴登地区的西弗瑞霍夫墓地,与自己的父亲和兄弟长眠在一起。
无论是飞行技术还是人格魅力,曼弗雷德都无愧于传奇这个词。在我看来,死在奋战一生的天空之中是他最好的归宿。
2008年,一部讲述他生平的电影《红色男爵》在德国上映。如果没有那场毫无意义的战争,那个有着自信微笑的金发青年大概会度过平静而充实的一生。
顺带一提,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有一个堂弟,叫做拉姆·冯·里希特霍芬—他是二战期间的德国空军元帅。
作为一款2014年上架的皮肤,白色死神的整体质量在特效皮肤遍地走的当下只能算差强人意。不过历史上那位真正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确是当之无愧的传奇。
1905年12月17日,西蒙·海耶出生于芬兰一个叫Rautjarvi的小镇上。最开始,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鉴于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不得不在茫茫大雪中上山打猎,借此维持生计补贴家用。
长年累月的野外狩猎经历,让西蒙·海耶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由于芬兰实行的是义务兵役制,因此西蒙·海耶20岁的时候加入了芬兰军队。不过此时的他并未取得任何建树,时间一到就退役返乡了。
芬兰的国防以传统的征召服役制度为基础,18岁以上全体男性需服6个月至12个月的兵役。几乎每个芬兰人,在一生中都曾服过兵役。
实行义务兵役制能够在平时保证国民尽可能地接受军事训练,在战时能保障军队战斗力和兵力来源。通俗点来说,就是紧急情况下能够做到全民皆兵。
比较有意思的是,2017年芬兰媒体YLE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报道:该国的电竞选手将和传统体育运动员一样获得一些特殊待遇,比如延迟服兵役的年龄。
1939年10月11日至11月12日,苏联和芬兰就某些历史遗留问题展开谈判。在关键的汉科半岛问题上,双方僵持不下,互不退让。苏联红军人为制造了“曼尼拉事件”,厚颜无耻的要求芬兰政府赔礼道歉并将军队后撤20到25公里。
当时苏联政府单方面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了苏联士兵的伤亡—听上去是不是和我国历史上的某个事件很像?
这一要求理所当然的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11月30日,苏联政府派出23个师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旋即抵达曼纳海姆防线。至此,苏芬战争全面爆发。
当时的苏联是毋庸置疑的工业巨头,无论经济角度还是军事方面都全面超过芬兰。芬兰军队也深知敌强我弱的道理,所以他们并没有选择正面对抗。结合本国的地形地貌,芬兰人大量采取如今被称为“柴堆”的作战方式。
柴堆指的是出其不意袭击苏联军队,分割敌方阵型。等到敌方指挥中枢处于孤立或者落单状态时,再集中火力将其一网打尽。
大量狙击手被分派到茫茫雪地中,利用滑雪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苏军展开机动作战。
在这场战争中,西蒙·海耶大展身手。这位前猎人重新加入军队后,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天赋”:自1939年12月7日开始,仅仅在三个多月内西蒙·海耶就凭着手中那把M28步枪(即著名步枪莫辛·纳甘的芬兰版)成功狙杀542人—平均每天达到5人之多。
即便在没有瞄准镜的情况下,西蒙·海耶也能够精确狙杀700米外的目标。一时间苏联军队全都人心惶惶,忌惮于芬兰狙击手身披白色滑雪服的身形以及百发百中的准头,他们惊恐的将西蒙·海耶—这名芬兰狙击部队的王牌—称作“白色死神”。
后来,苏联红军尝试用各种方法来除掉他。除了常规的反狙击手之外,甚至还动用了火炮。而其中战果最好的一次,也仅仅只是打坏了西蒙·海耶的外套,他本人则完全毫发无伤。
1940年3月6日,苏军再一次动用火炮狂轰西蒙·海耶可能躲藏的丛林。随后他们出动了包括狙击手在内的大量兵力围追堵截,甚至丧心病狂的使用了达姆弹。
达姆弹又称开花弹,是一种贯穿力非常弱但对软组织有着极高杀伤力的“扩张型”子弹。“达姆”是组装该弹药的兵工厂所在的地区(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它实际上是英国人设计的。
目前达姆弹已经被禁止用于军事目的,转而在狩猎和警用方面大放异彩。
撤退途中,西蒙·海耶被苏军狙击手发射的一发达姆弹击中了左脸下巴。威力惊人的达姆弹,直接彻底抹掉了他的左下颚骨。据救起他的士兵回忆,当时西蒙·海耶近一半的头部都完全“消失”了。
出人意料的是,幸运女神再一次眷顾了这位士兵—仅仅过了一周,西蒙·海耶就奇迹般的清醒了过来。战争结束后,他直接从下士破格晋升为了少尉。
这次重伤使西蒙·海耶的下颚失去了大部分的功能,左边的脸颊也毁伤殆尽。好在他的伤势总体恢复得还算不错,后来他成功转型为一位优秀的驼鹿猎人与育犬专家。
2002年,西蒙·海耶在芬兰东南方靠近俄罗斯边界的鲁奥科拉赫蒂小镇去世,享年96岁。
除去狙击器材外,西蒙·海耶还会随身携带一把M1931索米式冲锋枪用于防备某些短兵相接的时刻。正因如此,部分人认为他能取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总击杀数(705人)也有这把枪的功劳。
在芬兰语中,“索米(Suomi)”一词正是芬兰的意思。所以这把武器,有时也被称为芬兰冲锋枪。
苏联以索米冲锋枪为目标,仿制出了一把性能不亚于索米又比索米便于生产的冲锋枪—即大名鼎鼎的PPSh-41(波波沙冲锋枪)。
西蒙·海耶曾被问过一个问题:杀了这么多人的他,是否会偶尔感到愧疚或不安?西蒙·海耶的回答非常坦诚,他认为自己只是做好该做的事罢了。
在这场正义的芬兰保卫战中,西蒙·海耶无疑是功勋卓著的。他成为了被国民敬仰的战争英雄,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传奇人物。苏联也因为这场战役元气大伤,国际声誉一落千丈。
在我看来,底层士兵并不是什么罪大恶极的存在。他们也许有自己的立场和准则,可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大家都只不过是遵守命令的普通人罢了。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普通士兵与民众的处境是最悲惨的。一般情况下,他们都只有两个选择:杀死敌人或者葬送自己。
战争真是一件可恶的事,让无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拼命去争个你死我活。恰如《星河战队1》中的台词所言:飞行员负责飞,战士负责死。这是他们在无可奈何的岁月中,背负的无可奈何的宿命。
在刀妹改版之前,这款皮肤的原画一直广受好评。以飞行员装扮现身的艾瑞莉娅干净利落又英姿飒爽,尽管游戏内的效果属实让人有点落差。
这款皮肤致敬的,是美国女飞行员阿梅莉亚·埃尔哈特。
现在长这样,同时改名为凌云之翼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出生于1897年7月24日,是一位著名的美国女性飞行员和女权运动者,也是第一位获得十字飞行荣誉勋章的女飞行员。
在她23岁那年,她才第一次坐上飞机。此时距离莱特兄弟发明“飞行者一号”才过了仅仅17年,这种新兴产物无论设计还是工艺都还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所以相对来说,此时的飞行员其实算是一份高危的职业。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清楚的知道其中的风险,不过她也深知自己之后的人生将再也无法与“飞行”二字分开。6天后,她报班开始系统的学习飞行。过了6个月,埃尔哈特就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架飞机。
七年之后,她成功驾机飞越大西洋,成为了首位完成这一壮举的女性。
需要额外提及的是,仅仅是(埃尔哈特飞跃大西洋的)这一年,便有三位女性在为同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不幸殒命。
理所当然的,阿梅莉亚·埃尔哈特这个名字没过多久便响彻寰宇。全世界都知道这样一位勇气十足,又敢想敢做的女飞行员。
1932年8月,她驾驶自己的爱机“小红巴士”,再次创下纪录。相比之前,这次的她更加疯狂—成为单独、不停顿飞越大西洋的第二人及首位女性。
同年8月,她驾驶“小红巴士”成为单独、不停顿飞越美国的首位女性。这份骄人的履历,促使当时的人们称她为“空中女王。”
由于埃尔哈特在谈吐、行为、平权理念等种种细节所展现的个人魅力,她的冠军头衔进一步升格成了偶像光环。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她俨然成为了一个时尚品牌。
她所传递给大众的,不单单是酷炫与格调,更是一种男女平等、有勇有谋的精神。提前筹划时的一丝不苟、荣誉加身后的不骄不躁,埃尔哈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可以做,并且完全不输于他们。
在那个年代,有如此的勇气和成绩着实让人钦佩。自此,埃尔哈特的身份多了一重—著名的女权运动者。相比今天部分人的“假女权,真田园”,这样一位德才兼备的当代优秀女性,的确担当得起这样的美名。
1937年7月2日,埃尔哈特驾驶着“伊莱克特拉”号双引擎单翼飞机,尝试绕着赤道并进行全球首次环球飞行。途经太平洋上空时,埃尔哈特的飞机与地面失去了联系,与领航员佛莱德努兰一道就此失踪。
焦急的人们联同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累计用了两年以及400万美元的代价寻找她们。遗憾的是,最终仍旧一无所获。迷失在太平洋这样广阔并且人烟稀少的地带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一清二楚。眼下,他们只得盼望上帝显灵,让这位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的女飞行员平安归来。
可惜的是,奇迹并没有出现。万般无奈之下,美国政府只好于1939年1月5日正式宣布阿梅莉亚遇难。
一代传奇,就此香消玉殒。
以上,就是这个皮肤背后的故事。纵观历史发展,飞行这条路,一向是危机四伏。无论哪个国家,都有为了飞行不幸捐躯的勇士与先行者。
回望我们的神州大地,古有万户坐长椅携炸药以命冲天,心之所向,虽身死其犹未悔;后有冯如自研自产自飞,费尽千辛万苦终于翱翔天际间。
囿于时代和认知,他们最终都未能有一个好的归宿。万户利用“火箭”升天的计划失败,最终粉身碎骨。
1969年7月16日,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万户)”。
冯如的飞机失事,他本人也身受重伤。当天恰逢周日,主治医生不在医院。正好当值的医生,对于冯如的伤又实在是束手无策。
弥留之际,这位29岁的飞行先驱抓着助理的手,用尽全力说:“吾死后,尔等勿因是失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话刚说完,冯如便与世长辞。
他的死讯传到北京,考虑到民意,袁世凯以民国政府临时大总统的身份,下令给冯如家属“从优照少将阵亡给恤”。广东各界民众为他举行葬礼,各行各业无不惋惜这位优秀飞行家的离去。
时至今日,埃尔哈特仍旧下落不明,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记得她,并为找到她而持续努力。而在黄花岗烈士陵园内,冯如也与当年参与广州起义的先烈们一起长眠。
他的墓碑上,刻着一行字:“中国始创飞行大家冯君如之墓。”我想,这短短的十三个字,算是对其一生最简洁而又恰当的写照。
自古以来,世界上涌现出了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凭着满腔热血,单凭一己之力便做到了许多超出想象的事。
对于这个世界来说,终究还是肉体凡胎的英雄们已经彻底离开了。但是对于被激励、被感动、被鼓舞的我们来说,死亡并不是他们的终点。
他们都是传奇,
而传奇永不熄。
Legends never die.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土到极致就是我
这些有背景的皮肤,好歹重做一下整点特效啊
Faust6
我还以为都是架空的
妳觉得恨却离不开
埃美里亚在游戏里被提及,最早能想起的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