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世界:因与果》——不止是1984,国产电影叙事游戏的有趣尝试但戛然而止
在《黑暗世界:因与果》的开头,我拔下手臂的插管,从病房醒来,房间外是无数弃置的“实验体”,我的终点,是被固定在座椅上,意识遁入黑暗......
在《黑暗世界:因与果》的结尾,我被神秘的白发少女要求紧紧抓住她的手,穿越了宛若《星际穿越》的五维空间,来到了类似于《死亡搁浅》的“冥滩”,在那里是旅途的终点和最后的救赎。
对于一般叙事类游戏,剧透无疑是大忌。
但对于《黑暗世界:因与果》,剧透大概完全不会是问题。
因为给你从头到尾看流程视频,我相信没看懂剧情的朋友应该也在8成以上。
我在通关后,给并不理解剧情的朋友青椒解释了接近2K字的剧情理解——我理解中的,不包正确,且也有几个地方感觉是完全没得到解释的,他的反应是↓
本作因为涉及到多重宇宙、乱序时间线和碎片叙事,加上你即便把文本看完了也未必能相懂的结构性诡叙
所以可能绝大部分玩家的感想大概是:
第二章完毕:我懂了,是《1984》+《神经漫游者》
第三章完毕(通关):等等,博士是谁?这妹子是谁?我又是谁?这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样的叙事门槛显然会带来一定的故事理解难度,不过从我的理解来看,本作的“谜语人”剧情其实有着相当精巧的结构设计与叙事野心,那么也让我在尽量不剧透的前提下聊一下本作的游戏体验和我的评价:
《黑暗世界:因与果》的基础社会概念设定可以认为80%来自《1984》和《神经漫游者》
前者和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扎米亚京的《我们》并称的反乌托邦三部曲
在《1984》,“老大哥用”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
后者是初探“脱离肉体的意识切入交感幻觉世界”设定的科幻佳作——巧合的是它同样于1984年出版,也同样是反乌托邦题材
在《神经漫游者》,人物可以通过物理的连接,让意识进入“赛博世界”
你可能没有看过全球畅销3000万册的《1984》,但是你很有可能看到过著名的:Big brother is watching U!
这个“名场面”在《黑暗世界:因与果》得到了几乎“1:1”的复刻:Mother is watching U!
而《黑暗世界:因与果》的故事设定在1984年的东德
名为利维坦公司通过大规模监控、社会阶级规则、改变心智的药物以及对忠诚者开放通往天堂社区的承诺,牢牢控制着每一位公民。
你扮演的利维坦思想局Roam干员丹尼尔·麦戈文,则是可以“神经漫游”进入嫌疑犯的大脑,从中发现ta不愿意供认的真相——但这仅仅是表象,整体的故事如洋葱一般层层包裹,等你抽丝剥茧解读真相。
在开始游戏前、游戏中和通关后,我反复和朋友说的都是:
如果说把电子游戏视为制作组与玩家“交流”的过程,那么可以认为《黑暗世界:因与果》的月壤工作室有着相当深厚的游戏阅历和表达欲,除了大的故事背景对于《1984》的致敬,游戏中赤果果的致敬还有:
个体存在感被抹除的办公室与周而复始的无休止工作——是你了,《史丹利的寓言》!
建筑内部风格让人想到了《控制》,而部分抽象场景则是《超阈值空间》.......
CRT复古电子绿、拨号电话和磁带播放器:70-80年代复古世界观下的“未来复古主义”——是你了,《原子之心》!
可惜的是本作的冰箱不是粉色也不会调情(×)
电视机的符号化隐喻:现代社会对集体意识的操控与精神异化——是你了,《小小梦魇》
此外游戏中对于人体脑部与骨骼的呈现让人想到了《Scorn》,好友青椒一直在提觉得本作的美术很好——这种体验并不来自于海量的多边形,更多来自于构图与审美
比如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是潜入第一案肖恩脑海时“眼睛”的构图:中部的红色大脑成为了“眼珠”,而剧场的轮廓则构成了“眼眶”,场景中的旋转木马等则来自于肖恩和女儿相处的回忆。
游戏大量的使用了有着细微变化的重复场景完成叙事——这种“复现”感节约了经费(×)、强化了记忆(让人对变化的部分印象更深)、并且也很符合“在脑海中游荡”的记忆感。
记忆中的角色因为内心的执念再次相遇,弗洛伊德风格的心理暗示和异化空间——是你了,《寂静岭》!
人体流出的黑色液体和最后的沙滩隐喻则非常有《死亡搁浅》的既视感
这些借鉴和致敬在我看来并不是坏事,因为一来必须要十分“懂行”才能取得精髓,二来游戏用自己非常独特的故事内核把这些元素整合了起来,让游戏的流程一气呵成,毫不突兀。
尽管流程不长,但在这款游戏,除了“开密码锁”和作为收集的“追随者玩具”以外,几乎没有一个游玩环节是被复用的——对于《双影奇境》这样的游戏可能只算是基操,但是对于一个恐怖解谜游戏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
当然其中部分桥段也缺乏必要的引导,比如用相机拍妈咪的经典BOSS战,并没有足够的提示告诉你需要开相机再关可以避开追杀。
其中部分谜题也可称巧妙,比如第三章的“钟声谜题”——三段音色分别代表挂钟的数字,现场也留下了充足的引导可以让人get到谜题的解法。
当然,如果不考虑新鲜感,仅从纯粹的流程“好玩”来说,本作因为角色移动的缓慢、动作交互的简陋,体验只能算是平平。
总得来说,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我对于《黑暗世界:因与果》,大概是【惊喜】和【待续】
惊喜在于:这居然是一个并非来自大厂的国产游戏?如果遮住工作室的名字,我可能会猜测Bloober Team SA(寂静岭2、层层恐惧、灵媒)或者remedy(控制)
遗憾在于:游戏的第2章展现了非常充实的体量和高水准流程设计。
但是在【解谜篇】的第3章疑似经费或者工期吃紧,有一些太过于压缩信息,导致于原本就有理解门槛的剧情更加谜语,而它其实非常适合安排分支选项和多结局,但大概因为同样的原因并没有达成。
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惊喜能看到这样的国产游戏——展现了制作者充沛的表达欲、精良的工业水准和出色的艺术造诣,而表达欲和工业水准也是曾经稚嫩起步的中国独立游戏较为缺乏的东西。
这或许也是它被出品过《戴森球计划》、《烟火》、《火山的女儿》等佳作的Gamera看中的原因,也希望工作室能再接再厉,推出更多让我惊喜的游戏。
+脑洞大开的世界观
+不错的流程设计
+非常好的审美
-剧情理解门槛很高
-“解谜篇”过短
Cyn1cS
看了一会直播,确实给我的感觉是,这是国产游戏?质感,氛围,音乐都很有说法,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