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深|解析:“三日凌空”背后的秘密,湖人进攻为什么这么强?

关注

此前的几期文章,我们一直在讨论湖人队的防守——因为这是湖人近期努力提升的重点。了解了如何弥补劣势,我们就了解了“如何去赢”的一半秘密。

那剩下的一半呢?剩下的一半,就在于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

事实上,NBA的比赛是相当“以我为主”的,当你的“长板”足够长、优势足够大,有时“短板”甚至可以可以被忽略——比如上赛季前半季的步行者。

实际上洛杉矶湖人也是如此——虽然近期我一直在夸赞他们的防守,但实际上他们能赢下比赛,更多的是依靠他们稳定而又强大的进攻——只是我认为这应该是一件众人皆知、不需要强调的事情。

数据非常清晰的体现了这一点:最近五场比赛,湖人是联盟进攻效率第一的球队,他们百回合得到125.6分。

而且,与过往詹眉时代的湖人完全不同——这支湖人如今的风格是“又稳又准”他们是在回合数联盟倒数第四、内线得分联盟倒数第二的情况下,投出了联盟第四的63%的真实命中率。

今天,我们要探究的就是这些数字背后的秘密。

湖人近期的进攻为什么这么强?

有人说:“他们只是小样本下投得非常准罢了。”

这种说法其实不全错。最近五场比赛,湖人的三分命中率是42%,这是他们球员最近五场比赛的数据:

可以看到,最近湖人的常规十人轮换中,除了海斯和范德比尔特两个不投三分的,有六个人三分命中率正处于明显优于大样本投射履历的“爆种”状态——其中里夫斯尤其“夸张”,场均出手9次三分,以53.3%的命中率命中4.8颗三分——这显然是一个无法维持的数据。

不过,就像JJ-雷迪克所说的那样:“靠手感赢球不可持续,但创造好的投篮机会是可持续的。”

虽然近期湖人准到不可思议,但研究比赛时,我们不能只看结果,而是应该更看重过程——湖人的“准”不是毫无道理的。

就如我上一篇文章说的一样,湖人拥有三名主控级别的球员(请不要忽略里夫斯在东契奇来之前连续几个月20+8的主控表现),其中两名球员是被称作“持球大核”的顶级篮球头脑以及传球手——这种前所未有的“三日凌空”的阵容,正在创造一种前所未见的比赛形态:

过去,我们记得科沃尔说过:“在勇士队,他们有球星来投那些三分和疯狂的投篮;但在我们球队(骑士),则是由我们这些角色球员来投三分,这会增加很大压力。”

这段话一度用来抹黑勒布朗-詹姆斯,但实际上那完全不是科沃尔想表达的意思——他在说的是另一个层面的事情:

在如今这个高进攻效率时代,中距离的戏份已经被严重削弱,球队开发进攻的主要方式就是内线得分(攻框)和三分球——无论是骑士的攻框反哺三分,还是勇士的三分反哺攻框,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三分球和内线得分的总产量要达到某一个临界值:达到这个值,才能赢球。

2018年那支克利夫兰骑士的根本问题,也是科沃尔的实际意思——是在由勒布朗承担攻框产量之外,骑士无法很好消化攻框所创造的那些三分机会——因为,“我们投三分的都是角色球员”。

而当然,你如果责怪勒布朗为什么在攻筐之余,持球三分产量比不过库里+杜兰特+汤普森之和......那你说得对。

这个问题我们不展开过多,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来——如今这支湖人的区别在哪里?

如今这支湖人和当年那支勇士某种程度上“异曲同工”:

他们有三名球星,算上八村,有四名具备一定自主进攻和三区域威胁的球员。

当他们通过攻框/战术向外传球时,接球的有2/3机率是一名“球星”——如果该机会是一个大空位,则无论是谁都出手;如果该机会是一个半空位/非空位,那么如果接球的是角色球员就马上转移给球星,如果接球的是球星则马上做“再处理”,将之变成大空位或者直接消化掉该机会。

这一体系,几乎不需要角色球员承担任何的非空位机会,而球星又能够很好的把握非空位以及“再处理”将非空位的成功率拉高——整体的投篮质量自然就上去了。

(相反,则需要一些有处理球智商的角色球员,别一次传球都做不好,这可能是雷迪什被淘汰的原因)

在卢卡-东契奇来到湖人之初,有不少人担心他和詹姆斯、里夫斯的兼容问题——问要不要让小里打替补、甚至要不要让詹姆斯打替补。

我的答案一直很确凿:我认为他们必须一起上场,也一定能一起上场。

如今在经历了20多场比赛的磨合后,他们做到了:

可以看到:最近五场比赛,湖人“三日凌空”的阵容几乎无往不利。

使用最多、效果最好的“死亡五中”交出了场均11.8分钟37.7分,和+11.3的正负值——在联盟场均时间12分钟以下的阵容中,得分联盟第一,正负值联盟第五。

而剩下两套阵容,无论“三日凌空”身边的阵容怎么换,也都能打出相当不错的进攻效率,起码保证在场赢分/不输分。(图1)

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五场比赛里,“三日凌空”正式取代了“两两组合”,成为了湖人正负值最高的阵容。

在湖人近期逆天的进攻效率背后,这才是我最看中的事情:他们的三个核心之间的化学反应正在越来越好,一套非常强势的终结阵容似乎正在成型。

这才是近期湖人进攻强势背后的“根本”。

接下来,我们进入比赛复盘。


先来看看湖人最近三场比赛的开场战术——开场战术,通常为奠定基调而设计,是最能体现球队特点和对己方优势认知的战术:

对阵雷霆的一番战,湖人开场战术是“Stagger”(无球双掩护)+“DHO”(运球手递手)+“Stack”(西班牙挡拆):

勒布朗和里夫斯给卢卡的弱侧双掩护是第一重机会——但这个机会并不只是为卢卡创造的。

从里夫斯的选择中我们能看到,湖人在第一重双掩护中要求的并不是掩护人帮卢卡把领防球员“挡死”,而是从第二重掩护(里夫斯的掩护)变成一个假掩护切入——湖人在考验的是,在勒布朗第一重真掩护稍稍创造身位优势之后,面对第二重掩护,雷霆是否会换防——这是雷霆非常喜欢做的事,他们很相信自己的换防弹性。

如果雷霆换防,那么这个回合里夫斯就可能抓换防的空隙获得空切的机会,而如果对手出现混乱,两人去追里夫斯或者两人去追东契奇——那么“剩下”的那个人就会得到绝佳机会。

这才是湖人开场战术“第一重机会”的真实目的:利用东、詹、里三个人的巨大进攻威胁制造防守混乱。

不过这个回合,湖人没有收获他们想要的效果——雷霆选择了挤过掩护,而且多尔特和SGA做的都很好,于是湖人顺势进入下一重战术展开:

第二重战术,海斯从“发牌”球员迅速转变为掩护球员——给东契奇做手递手掩护,进一步扩大对多尔特的身位优势。

这属于“Stagger”战术中非常常见的展开,重点在于里夫斯的动作——里夫斯在意识到切入没有获得机会后,没有兜到底角拉开空间,而是顺势回身,去给下顺的海斯做掩护后外弹——即“Stack”。

Stack战术我想大部分资深篮球迷都很熟悉了,讲讲为什么会用在这——个人理解,里夫斯的掩护外拆,目的不仅仅是为海斯和自己创造空接和接球投篮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保证空间的延续性和战术的流动性。

如果里夫斯不做这个stack,直接去往底角,同样能做到拉开空间、创造接球投机会的目的,但是,那样一来湖人的后续进攻发起就被限制在了弱侧——无非就是里夫斯看SGA是否留在篮下协防、多尔特是否轮转来决定是出手、攻击closeout还是再转移詹姆斯——虽然也未必不能形成好机会,但是进攻选择和出球方向相对的“固定”、“可预测”。

而里夫斯这里跑这个stack之后呢?不仅增加了海斯得到机会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如果东契奇出球,他接球的位置会变成弧顶。

而在弧顶接球之后,里夫斯的选项将变得无比丰富——有整片广阔的空间供他做一切动作、他也可以重新获得所有的传球选择,湖人等于无缝衔接上了另一名核心的另一次弧顶发起。

以上讲的内容会相对深入一些,需要一定的篮球理解,但这正是湖人如今体系的精髓所在——他们通过战术将三名核心串联在一起,不仅仅是传统的“利用回位时间差攻击close out”,而是双核、三核之间无缝的衔接,如海潮一般一轮又一轮的制造“中路威胁”并且将传控能力发挥到最大。

继续看:

对阵雷霆的二番战,湖人选择了另一个开场战术。

首先,勒布朗强侧45度持球,卢卡先拒绝里夫斯的掩护反跑借海斯的掩护去强侧低位,勒布朗传球给他——这是第一重进攻机会,但只是佯攻吸引对手的注意力。

当卢卡在低位持球,对为海斯的哈滕必然站位靠下,兼顾保护篮筐(避免多尔特被转身过掉),此时湖人进入第二重战术发起——勒布朗在出球后借海斯肘区的掩护向篮下空切。此时,杰威丢掉了防守注意力,被海斯挡住——湖人的战术已经成功了一半。

由于杰威被掩护挂住,而勒布朗和卢卡同时拥有恐怖的切入威胁和出球能力,哈滕必然会选择换防到詹姆斯身前,以化解“燃眉之急”——哈滕做出的是正确选择,但湖人还有后续:

詹姆斯要到哈滕换防后,顺势“带走”哈滕向底角移动,而在此之前,在肘区和海斯形成牛角站位的里夫斯已经“Flare”外切——有些朋友可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回合SGA要走下线,放给里夫斯这个大空位三分——但其实SGA的选择是对的。

在詹姆斯切入带走哈滕之后,雷霆的篮下有瞬间的真空,只有杰威以静态留在海斯面前,而且给了海斯起步空间——此时,如果SGA不走线下延阻一下海斯,那么很可能海斯就会切入获得一个扣篮的机会:在扑防慢0.5秒和漏空切扣篮之间,优先限制内线得分是所有训练有素球员的本能。

于是,这个回合,雷霆在几乎做对了所有事(除了杰威)的情况下,依然让湖人命中了三分球。

这个回合,湖人再次做到了让三核在一个回合中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而且每一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卢卡的低位威胁和传球威胁,勒布朗的切入威胁,小里的投篮威胁,共同完成了这个回合所有的进攻机会创造,而角色球员需要的就是做掩护和拉开空间。

继续看:

对阵独行侠的开场战术——里夫斯先给詹姆斯做交叉掩护,尝试制造防守混论,在失败后詹姆斯顺势上提接球,而里夫斯则顺势再借海斯的掩护卷切到弧顶和詹姆斯打一个手递手:这个战术名叫“Spanoulis”。

但是,由于独行侠很好的执行了换防,湖人的第一、二重机会都没有形成——但就像我们本篇第一个回合中说的那样,在湖人的第一重战术发起失败后,他们的球会马上回到弧顶进行第二重发起:

海斯顺势上提,给卢卡东契奇挡拆形成战术延续,但这个回合湖人没有如愿以偿——莱夫利的延误防守非常出色,他将东契奇逼向边线,而东契奇也没有选择找弱侧的勒布朗,而是玩了一个空中即兴背传,失误。

这个回合虽然是一个“失败案例”,但依然展现了湖人的战术要点和后续发展——他们尝试让东、詹、里来完成战术中所有的创造机会动作,而且努力的尝试在一重机会失败后,依然让球回到弧顶,可以让另一名持球核心进行弧顶面框发起。

这个回合的失败,更多是卢卡的“个人原因”,如果他成功将球传到了底角詹姆斯的手上,就会是另一个结局。

接下来。我们通过更多的回合来看看湖人三核的处理球以及终结能力是如何在体系中发挥作用并形成化学反应的(接下来每个回合就不拆的这么细了,免得篇幅过长):


卢卡和勒布朗、DFS在强侧的“Chicago”,卢卡用了一个反跑接球,把多尔特骗到掩护另一边后持球突破,吸引多人协防后没有着急分弱侧底角或45度,而是耐心运球兜了一圈——等到形成强弱侧转换,另一侧形成杰威一对二面对詹姆斯和DFS时,卢卡才将球传给半空位的勒布朗:

既然都是“半空位”,那么传到另一名球星手上,就好过于传到角色球员的手上。

勒布朗虚晃突破,将哈滕和多尔特“定”在护框位置上后,分球DFS三分命中。

第一重机会虽然不好,但接收第一重机会的球星能够进行“二次处理”,再将一般机会转化成好机会,这是我们开头说的。

这个回合同样。雷霆很好的限制了湖人的强侧发起,卢卡转移DFS,但球被哈滕碰到,机会并不好——可此时,弱侧的里夫斯马上提上来接球,攻击Close out后再和DFS打双人配合——球经他手被这么一“洗”,就从坏机会变成了好机会。(虽然这个回合里夫斯没抛进)

小里和DFS挡拆,在和SGA对抗后失去平衡,只好往回传——但回传后,另一侧slot位的卢卡马上上来接应,再打一次挡拆,成功打成。

勒布朗持球突破,分底角八村垒,但是雷霆轮转很快,机会不算太好——如果换成一般的球队,可能很难用传球击败雷霆的防守轮转——但湖人45度的球员是里夫斯。他比一般的角色球员有更强的强投能力,最终迎着以赛亚乔命中三分。

这才是科沃尔所说的“他们让球星来投三分”真正的含义。

继续看:

转换进攻中,“三核”的吸引防守+处理球能力对于投篮质量的叠加递增效应:

雷霆其实退的很快,但湖人球走的更快,而且每当球到“三核”手中再转移时,他们都会“吸走”一到两个防守人——卢卡吸走了多尔特、小里吸走了杰威、勒布朗吸走了三名球员——等到球传到DFS的手中,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空位。

我的一名朋友Willt将之形容为:“回旋粒子加速器与直线粒子加速器之间的区别。”

这个回合则又是一个“当由球星来投半空位时命中率更高”的例子。

近期,里夫斯作为射手消化了大量这样的半空位/空位三分,他在射手这个定位下的效率/完成度提升,也是湖人近期三核阵容进攻逻辑更加完善的关键因素。

这个回合虽然并非“三日同天”,但是却是展现湖人如今多核优势的很好例子——卢卡在挡拆第一重发起没有获得好机会后,马上向弧顶的里夫斯转移球。而里夫斯接球后完成进攻机会的“二次叠加”——突破攻击close out后再分卢卡,抛投打成。

这个回合则更加直观也更加典型——詹里反向挡拆,小里下顺吸引防守后二次处理球,精准给到底角的DFS大空位三分命中。

多处理器形成“机会二次叠加”的完美例子。

同样,在小里突破被对手围堵时,勒布朗也能完成接应的命中。

这个回合更加典型:小里正面的挡拆没有创造出好机会,给到底角的DFS也没有获得空位——随即DFS马上上提和勒布朗打DHO,勒布朗接球干拔三分命中,成功“消化”了这个机会一般的回合。

湖人为三核设计的战术之一——勒布朗底角拉开空间,小里、卢卡、海斯弧顶打“Flare”配合:

第一重“Flare”机会没跑出来没关系,卢卡拿球马上还可以再和海斯打戈塔特掩护——其实这个回合卢卡完全有上篮机会了,只是自己选择了后撤步不中。而哪怕这个回合他和海斯的挡拆也没形成机会,他还可以甩回slot位的里夫斯,再进行下一轮弧顶发起。

对阵独行侠的比赛,湖人也有很多这样的镜头:

回合太长分成两张GIF:

首先,第一张GIF,我们可以看到湖人通过一个“Wedge”掩护先让独行侠形成换防。此时,上限里夫斯对AD、勒布朗对克里斯蒂都有一定的错位,而卢卡对丁威迪本身就是一组错位——三组错位,湖人选择把球给到勒布朗。

第二张GIF:勒布朗背身往里碾克里斯蒂,莱夫利阅读湖人的进攻意图,示意克莱和他Pre-switch(提前换防)好让自己留在强侧护框位置——但勒布朗非常准确的阅读到了这次换防(惊人的上帝视角),直接将球大对角甩到底角——因为有DFS形成底线掩护,克莱已来不及回位,只能45度的丁威迪轮转补位。

但他这一补,得到大空位的就变成了卢卡-东契奇——DFS不需要出手半空位,他只需要把球传给卢卡,卢卡会做最好的决定。

相当经典的回合。我们继续看:

当湖人三核在场,对手包夹卢卡东契奇是具有极大风险的——里夫斯和勒布朗不是一般球员,他们所能做的不止有接应和投空位三分——他们能够轻易的接收卢卡传出的半空位传球,并且自己再处理形成“二次加速”。

处于少防多的情况下,对手很难限制这些通常需要包夹的球员。(注意,这个回合里夫斯上篮打进的同时,勒布朗的slot切入其实也已经形成机会)

接下来又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回合:

这个回合,湖人打得是他们全明星后的一个常用战术“Flex+Spanoulis”(对阵独行侠开场也是这个战术)——重点不是这个战术,而是这个战术的后续:

在第一重“Flex+Spanoulis”没有跑出机会后,里夫斯马上将球重新给回到弧顶的东契奇进行二次发起——东契奇和八村挡拆后给八村短下顺中距离命中。

这个回合则是呼应再上一张图。

DFS抢到前场篮板后观察局势,里夫斯先是从外线切入接传球,吸引独行侠两人收缩,接着slot位詹姆斯紧跟在克里斯蒂身后空切——独行侠挡得住第一重,却挡不住第二重。

这个回合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实际上里夫斯的切入、詹姆斯的切入、里夫斯的传球正是多个球员间篮球技能与篮球智商协同作用的体现。

勒布朗切入篮下接球,吸引双人包夹向外分球——八村垒机会不好?还有里夫斯。

卢卡小里反向挡拆后里夫斯下顺吸引双人收缩,勒布朗slot切入接里夫斯传球打成2+1。

随着比赛经验的累计,现在湖人在处理多打少、利用持球手创造出的机会上越来越驾轻就熟——詹姆斯、里夫斯已经几乎能在有无球间无缝切换,甚至卢卡都有一些不错的无球闪光。

在对阵鹈鹕的比赛中也有很多这样的配合:

三核之间的完美配合。

湖人的起手其实是一个假的“Ram”——原本勒布朗应该在借里夫斯掩护上提之后去和卢卡打挡拆,但是勒布朗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去到中距离接球——此时鹈鹕球员会开始疑惑,不知道湖人究竟想打什么战术,从而不由自主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持球人(詹姆斯)的身上:

而后我们看到,其实不仅卢卡是佯攻点,詹姆斯也只是佯攻点——真正的进攻点是掩护后借海斯掩护切出的里夫斯——里夫斯人到,詹姆斯球也到,三分命中。

起手是东契奇弧顶持球做“发牌”姿势,里夫斯借勒布朗掩护跑“UCLA Cut”——但在阿尔瓦拉多卖力追过掩护,以为防下了这个回合后,卢卡突然下球突破,布鲁斯布朗反应不及,被过——但阿尔瓦拉多再次展现了出色的防守意识,他马上回身站定,试图造卢卡一个进攻犯规,还好卢卡及时控制身体。将球给到里夫斯。

通常来说,如果这个回合里夫斯换成一些角色球员(极端案例:雷迪什),在这个位置接球后,通常只有硬上打进或者硬上被帽两种选择——但是由于这里的球员是里夫斯,他非常好的阅读了鹈鹕的防守轮转,并进行二次转移球形成“机会叠加”:

文森特外线三分命中。(如果他不想投,或者鹈鹕的轮转再好一些,文森特又能把球给回老詹,进行下一轮弧顶发起)

体现“多处理器优势”的典型回合。

三核之间的直接配合,卢卡发牌,小里和老詹跑“Flare”——由于詹姆斯的下顺威胁,对手只敢走下线,等确定詹姆斯不会切入后再去追里夫斯。里夫斯三分命中。

卢卡挡拆第一重机会不好,转移另一侧slot位的里夫斯,打挡拆完成“硬解”。

里夫斯突破被堆积强侧防下,回传弧顶詹姆斯,再次突破,二次压缩防守——里夫斯外弹,底角三分命中。

又是“Spanoulis”战术——这回的展开也差不多,如果小里没有形成机会,就给回弧顶卢卡挡拆——注意,卢卡这个回合和海斯的配合成功了,但如果换一种走向:对位小里的球员选择了回收防守海斯,则卢卡又可以回传小里,变成一次空位三分或另一次弧顶发起。


总结

通过以上这些回合,我想大家应该已经具体理解了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三日凌空”化学反应是什么了。

对于他们所做的事,我并不感到奇怪,就像我在对阵雷霆那篇文章开头描述进攻说的一样:湖人三核原本就是非常全面的球员——他们是那种罕见的兼顾“突投传”+“三区域威胁”+“中等体型”+“球商”的组合——他们理应能够同时上场打球。

当他们越来越理解在这个新的体系中队友能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之后,他们就会越来越能掌握那种“平衡”——什么机会应该传出去,什么机会应该自己消化,体系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在队友进攻时自己应该如何移动......

当他们越来越熟悉,就会越来越自信,这台“回旋粒子加速器”的运转也将越来越流畅、越来越高效——就如同我们在上面这些GIF中看到的那样,他们出手并且命中的“神仙球”其实并不多,他们的进攻模式和菲尼克斯太阳或者卡椒时代的快船有明显的不同:

他们并非只是持续的消化掉那些“一般机会”,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在把“一般机会”通过多处理器二次加工成“很好的机会”。

而此外,其实这篇文章由于篇幅的原因我还删掉了相当重要的内容——当你拥有这样的阵容时,最大的收益是什么?

不仅仅是本文中所说的内容,还包括球场上最根源的东西:“空间”。

当对手意识到,他们不能像以往那样协防、不能像以往那样离开自己的对位球员时,卢卡、勒布朗、里夫斯就将在一对一和挡拆进攻中获得广阔无比的空间——而在一对一的情况下,他们是很难被阻挡的。(尤其在错位的情况下)

为什么湖人会频繁打穿独行侠双塔守护的禁区?为什么雷霆的铁锁阵也没能限制湖人?

错位优势+空间就是答案。

用一个经典的论述来说:这对于对手而言就像是“两杯毒酒”。

是看湖人的球星一打一,还是看他们转移球后获得大量“无法容忍”的好机会?

哪怕是独行侠、雷霆、火箭这样极其出色的防守球队,也常常陷入两难。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湖人的运作模式和良好运行下的的场景——接下来,问题就在于,他们能把这样的好状态保持多久?

这可能将决定他们是2014年的马刺,还是2022年的凯尔特人。


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陈深的十日谈

阅读 201326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王皓旸

亮了(297)
查看回复(2)
回复

先评论了再慢慢看

GIF
discusser-avatar

墨染素桜

亮了(114)
查看回复(1)
回复

我觉得雷迪克真的是天胡开局,不管最后有什么成绩,他所设想的“现代篮球”体系,在他菜鸟赛季就为他搭好了一个合适的舞台。前半赛季他那套东西证明了有用,但不适合当时的湖人,詹眉时期的湖人没法在一场扔40+三分的情况下保证进攻效率,核心之一AD不具备三分能力,湖人替补球员能提供的火力联盟垫底,仅次于不怎么上替补的尼克斯;无限换防在赛季初期非常亮眼,湖人双核AD可能是全联盟大防小最强的中锋,詹姆斯也无法被对面点名,两人都具备很强的协防能力,可以随时保护外线里夫斯和拉塞尔,但随着赛季深入,很多队已经把湖人琢磨透了,詹姆斯一旦进入下半场体能下降就开始协防不伸手了,你AD换防确实强,但只要找个射手把他拉到外线,打局部4v4,湖人既无法保护篮板也无法协防,没办法雷迪克又被迫改回AD沉退。雷迪克先证明了他的“现代篮球”理念确实有效,但湖人无法打这套“现代篮球”,这是从阵容构建上注定的,如果没有什么意外改变,我当时预测湖人为了保战绩后面很有可能还得走上头孢的老路,防守靠AD蹲坑进攻靠詹姆斯持球。恰在这时,一笔惊天交易发生,雷迪克的理想体系瞬间有了明确的框架,新湖人首发变成了4个2米左右的球员+中锋海斯的组合,防守端虽然看起来卢卡替换拉塞尔后外线没什么增强,但体型变大了,卢卡不会像拉塞尔一样被人随便坐打,最小的里夫斯也是1.96的高后卫,虽然体重太小但拥有很好的造犯规技巧,相比拉里时代更能接受换防,而中锋海斯作为联盟除切特外最瘦的中锋,仅移动速度他甚至比AD还快,而他无法护框的问题则可以通过锋线换防来解决、他会被其他中锋背打的问题可以靠拥有更强下肢力量的八村/詹姆斯错防来弥补;而东契奇的到来带来了场均近10次的三分出手,从进攻端也实现了雷迪克赛季前所说的“每场40+三分”目标。

discusser-avatar

全明星首发得两分

亮了(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