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克|硬核干货:20镜头拆解7套开拓者G4为杨瀚森设计的战术
目录
1、西班牙挡拆(Stack/Spain PnR)
2、无球Slip+Hammer(锤子战术)
3、Post Split+Hammer(锤子战术)
4、Low Post+45Cut
5、Oklahoma(俄克拉荷马)
6、肘区发牌+Exit掩护
7、Chicago Action
1、西班牙挡拆(Stack/Spain)
本场案例:
虽然瀚森在G2的比赛中,打出过挡拆顺下举火烧天单臂暴扣。但目前为止的夏联比赛中,小杨获得的挡拆顺下终结机会并不算多。
于是开拓者队便试图通过战术的设计,来帮助小杨更好的获得顺下终结机会。
据我个人统计,小杨本场比赛发动“西班牙挡拆”的次数达到了4次,算得上本场最常发动的战术。并且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四次“西班牙挡拆”发起,都成功的为球队创造了得分。
第一节还剩58秒,这是杨瀚森全场第一次发动“西班牙挡拆”。
通过“西班牙挡拆”的发起,造成了火箭队的换防,这也使得小杨成功要到了42号阿姆斯的错位。
内线背身拿到球后43号莱德勒姆上前夹击,小杨选择高举高打,随后通过转身后的“上下步”技术运用,成功造到了对手犯规。
最终小杨也是通过战术执行的成功和后续罚球,获得了本场比赛的首分。
第二次发起来自第三节的5:00。
53号佩杜拉持球发动“西班牙挡拆”,持球突破直杀篮下,佯装上篮晃飞了对方的摩西·布朗,给小杨送上一记内传内。
第三次发起来自第三节4:29,紧接着上一个回合。
这个回合换成54号卡尔顿持球发起战术。
小杨先是用扎实的掩护帮助卡尔顿延阻了防守人,禁区内52号泰森设置的背掩护也一定程度上延阻了摩西·布朗的回收护框,并且造成了火箭队的防守混乱。
卡尔顿趁机直接起跳终结,造成摩西·布朗犯规。
在挡拆发起的行进间,弱侧底角的防守球员也选择放空佩杜拉回收协防,此时卡尔顿其实也可以选择分给底角空位的佩杜拉。
第四次发起,第三节1:32。
开拓者再次发动“西班牙挡拆”这已经是杨瀚森在场时开拓者第4次发起这个战术。佩杜拉挡拆行进间抗开换防的51号威尔逊,使用一记左手抛投成功终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G3vs鹈鹕的比赛中,开拓者就已经开始尝试为瀚森设置“西班牙挡拆”战术:
西班牙挡拆战术示意图:
战术示意图&战术环节
西班牙挡拆(Stack/Spain PnR)通常是由3人完成的小组配合战术,人员配置通常是持球手+掩护顺下人(通常是中锋)+做背掩护后外弹的外线球员组成。
战术环节是持球手(图中1)持球与掩护顺下人(图中5)发起挡拆,在中锋下顺的途中,埋伏在油漆区的另一名外线球员(图中2)会为掩护顺下人设置“背掩护”之后外弹至三分线外。
西班牙挡拆中配合的3名球员,无论是持球手、顺下人、做背掩护外弹的球员,都可以成为战术的终结者。
战术理念
西班牙挡拆的核心理念是STS(给掩护人做掩护),在持球人与中锋发起挡拆之后,埋伏在禁区的射手会上提为刚给持球人做完掩护的中锋做背掩护。
做背掩护射手也可以通过调整掩护质量,来选择战术目的:
有的球队发起西班牙挡拆时射手会假挡快拆,以寻求三分出手机会;
也有些球队会强调做背掩护的球员制造扎实的掩护,为持球人或顺下终结者制造攻框机会(比如上赛季季后赛一些回合中的独行侠,再比如快船队在一些西班牙挡拆战术回合也会强调扎实的背掩护)。
独行侠发起案例:
快船发起案例:
2、无球Slip+Hammer(锤子战术)
瀚森站在高位发牌,无球侧队友发动“Slip”假掩护快拆配合,算得上小杨夏联目前为止最常发起的战术之一。
而下面这个回合的巧妙之处,以及和其他无球Slip回合的不同之处,在于弱侧的战术设计:
强侧西索科和泰森发动无球Slip配合的同时,弱侧的乐福为布克奈特设置掩护,布克奈特借助掩护在西索科切入到篮下的同时跑到了底角。
这个回合让我看到了“Hammer”(锤子战术)的影子。
最终开拓者也是通过一次杨瀚森-西索科-布克奈特的流畅传导,使得布克奈特获得了一次底角空位出手机会。
“Hammer”(锤子战术)战术示意图:
小杨的开拓者夏联赛首秀,扮演“策应高塔”发动的无球Slip配合:
54号卡尔顿佯装为53号佩杜拉设置无球掩护,直接“假挡快拆”,抓住对手换防的时间差,立马空切篮下。小杨也是人到球到,直接将球送到了队友手中。
本场比赛瀚森弧顶发牌,无球Slip配合案例:
没有跑出机会,于是瀚森“临场应变”,立即与右侧45°的佩杜拉衔接一次手递手,扎实的掩护卡住了佩杜拉的防守人,造成了摩西布朗的内线一防二,最终也是接到佩杜拉助攻,成功获得了一次篮下终结机会。
3、Post Split+Hammer(锤子战术)
在战术理念上与上一个战术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把瀚森作为发牌轴心(不过这个回合发牌位置从高位变为了低位),同时通过强侧、弱侧同时的无球掩护、跑动,试图创造出终结机会。
这个回合布克奈特将球传给低位的杨瀚森后,开拓者随即发动“勇士队王牌战术”,詹姆斯在《Mind The Game》中提到“最难防的战术之一”——“Post split”。
不过这个回合布克奈特没有向篮下切入,而是选择了回到三分线外。
更巧妙的地方在于:
强侧发动“Post Split”的同时,弱侧的卡尔顿和西索科也没有站着不动“看戏”,而是通过无球的掩护、跑动配合,完成了“Hammer”(锤子战术)中的弱侧部分(Hammer战术板见上文)。
勇士队发起“Post Split”案例:
“Post Split”战术板:
4、Low Post+45Cut
掘金队约基奇与外线队友常见配合。
中锋低位拿球,外线队友上球后迅速发动“45Cut”切至篮下。
在G3的文章中,我着重夸赞了小杨与乐福的这次连线配合:
“于是小杨在打成奎因一个回合后“乘胜追击”,再次通过低位的肉搏要位后拿到了球。
但这个回合小杨并没有因为上一个回合打成了,着急再次发动进攻,而是先观察队友的位置。
乐福先是佯装要前去左侧底角衔接与小杨的手递手配合,实则直接反跑空切攻框,最终造到犯规。”
在G4的比赛,同样的位置,二者再度进行连线。
本场(G4)案例:
“45Cut”战术板:
掘金队案例:
法国队文班&巴图姆比较相似的战术设计:
5、Oklahoma(俄克拉荷马)
可以粗略的将其视为上线双掩护的变种,同时这是一个有STS(为掩护人做掩护)理念在的战术。
先发动一次上线双掩护,随后第二个掩护人再为第一个掩护人设置无球掩护,帮他获得无球终结机会。这个回合中小杨扮演的就是“第二个掩护人”的角色。
“Oklahoma”战术板:
6、肘区发牌+Exit掩护
底线球回合。
泰森将球发给肘区发牌的小杨之后,随即借助底角西索科的“Exit”掩护,获得一次三分出手机会。
7、Chicago Action
篮球比赛中相当常见的战术。
底角战术发起者先是借助外线队友的“Pin down”(下掩护)上提,随即与中锋(图中小杨)衔接手递手配合。
“Chicago Action”战术板:
在G2对阵灰熊的比赛中,瀚森也有过发起案例:
查克查克楼主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价值,还请点点推荐的关注,感谢大家的支持!!
学会规矩
等球队正式合练之后,战术会越来越多的,而且正式球员的战术理解力和执行力要比夏联这帮强多了。
深渊巨口拉姆西
支持!干货!这个西班牙挡拆是不是也挺考研底角的三分的,如果包夹的话基本上是底角空位,不包夹中锋错位就很好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