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整部剧,都离不开钱,而这背后,是嘉靖皇帝治理下大明国库和私库的混淆

关注

故事以“改稻为桑”开始,而这其中的症结就是国库亏空。在这之前,可能很多人认为,古代所有的钱财,都归皇帝所有,其实不然,皇帝并不能随意支取国库中的钱财。

在了解故事背景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要明白,明朝的时候财政是双轨制,分为国库和私库。国库管理者是户部,私库的管理者是皇帝。这两条轨道不能并行,国库是属于国家的,用于治理国家,比如赈济灾民,清理河道,抵御外敌,来源于百姓的赋税。国库的的钱财,不属于皇帝个人。

而江南制造局其实隶属于皇帝的私库,“改稻为桑”这一步棋,其实是让百姓种了蚕丝交给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卖出去丝绸来填补国库的亏空。

按照正常的规则,即便是“改稻为桑”完成,蚕丝也应该隶属于国库,而不是江南制造局,所得收益也不归皇帝个人所有。百姓从交粮变成交蚕丝,是在缴纳赋税,而赋税是统一交给国库的。制造局想要蚕丝,是要出钱从户部购买,并不能直接拿过来,这不符合章程。

而这一事件一开始就由地方官吏和制造局一起协商完成,先让百姓改种蚕丝,后来一计不成,又毁堤淹田,致使百姓流离失所。他们趁此想要兼并土地,自己用来种蚕丝。这样既可以种蚕丝,又可以避免缴税。

一开始的内阁会议,就是双方在拉扯,国库亏空的问题,其中就可以看出,嘉靖皇帝应该是用了国库的钱,在他的治下,国库和私库是不分家的,比如修道观,这些都应该由皇帝个人支出。但嘉靖皇帝修道观,用的是国库的钱。

这也就是为什么,剧中有人说,查严嵩就是查皇帝,他们用国库的钱给嘉靖皇帝修道观,嘉靖皇帝自己不用出钱就可以拥有一座道观,何乐而不为。而这国库亏空,跟嘉靖皇帝有很大的关系。

剧中沈一石给高瀚文念账本的时候,其中有一句话“注:无需向户部入账”,这也就是说嘉靖皇帝一只手把控着自己的私库,另一只手又伸向了国库。私库国库都是他的,家事国事混在了一起。而海瑞是从高瀚文口中,得知的这一系列事情,才有了最后的的上书直谏。

后来查抄严世蕃的家,这一部分钱也应该归国库,但嘉靖因为内阁不给他分钱,还生气了,从他的思想中,就将国库看做了自己的私产。还有鄢懋卿巡盐,他们自己分了两百万,特意给嘉靖留了一百万,要知道这些钱都应该统一归户部分配,并不能直接给皇帝修道观。

整个大明王朝1566,讲的都是一个钱字,也戏称嘉靖是大明朝的户部尚书,其实所言不虚,认清了这些事情,才能真正的看懂大明王朝。

剧中的清流也并非正派,他们看到毁堤淹田,首先想到的要让浙江乱起来,不让人给浙江调粮,为扳倒严嵩,可以不管百姓死活,赵贞吉更是直接了当的说,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百万人千万人还是个数字。

可能会有人想问,既然裕王是嘉靖唯一的儿子,为什么严嵩不投靠裕王?其实在这之前,嘉靖除了裕王朱载垕之外,还有一个儿子,第四子朱载圳被封景王。而这位景王,正是在嘉靖四十五年,也就是1566年去世的,严嵩就是景王一派的,这个时候再想改换门庭,已经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搞死了裕王,皇帝就只能从别的派系中选出,就像明武宗朱厚照无子,嘉靖皇帝才能够上位?

而国库亏空除了挥霍无度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从朱元璋时期就种下的,那就是藩王制度,可能当时朱元璋的时候只有十几个几十个藩王,但到了嘉靖皇帝这时候,藩王的数量成千上万。藩王不只坐拥大片的庄院土地,每年每月还要从国库领钱,且他的土地还不用缴税,这也使得明朝国库的负担很重,亏空是必然的。

而且有些大户家中也有不少土地,但因为他们是士绅官员,也不纳税,这就使得明朝所有赋税都出自平民百姓。这也是后来张居正为什么要实行一条鞭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按田亩征税,田多的多缴税,田少的少缴税,让国库赋税增加,也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从李自成揭竿而起的原因,就知道明朝实际亡于土地兼并,历来造反都是掉脑袋的事情,但凡造反,都是活不下去才会做的事情。

阅读 94002

这些回复亮了

discusser-avatar

起个什么字名好呢

亮了(340)
查看回复(11)
回复

是朕的钱,朕的钱!!!

discusser-avatar

赤兔赛貂蝉13

亮了(128)
查看回复(5)
回复

椒盐送来!椒盐送来!

discusser-avatar

一唱雄鸡天下白

亮了(109)
查看回复(2)
回复
起个什么字名好呢是朕的钱,朕的钱!!!收起

他们拿200万,给朕一百万?????冒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