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深|深度长文:卢卡-东契奇FIBA生涯最强年,秘密仅仅是瘦身吗?
卢卡-东契奇瘦了。据斯洛文尼亚和意大利的媒体透露,这个夏天他瘦了30磅以上(14kg)。斯洛文尼亚国家队的主教练兹马戈-萨拉丁(Zmago Sagadin)也确认了这一消息:
“卢卡·东契奇减掉了12公斤,这对他的身体来说是必要的。一开始,他需要几场比赛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对阵意大利时,尽管身体上略显疲惫,但他表现得非常出色。”
教练在接受RTVSLO采访时说道。
“问题是我们只有七名球员能打30到35分钟。我们迫切需要坎卡尔和内博。如果轮换更好,我们就能保持整整40分钟的快节奏。”他补充道。
这两段话很重要。在相对缺乏精细化数据统计的欧锦赛,这段采访算是以下我部分观点的“官方背书”——我很幸运我找到了这段采访。
这届欧锦赛,全世界篮球迷都等着看减重后的东契奇如何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而最终,他也不负众望的打出了生涯迄今为止最强的FIBA单届赛事表现:
场均34.7分8.1篮板7.1助攻2.7抢断。其中包括:
本届欧锦赛得分王,领先第二名的扬尼斯接近5分;
本届欧锦赛效率值第一(36.5),同样领先第二名的申京和扬尼斯4.5分(32.0);
【效率值:EFF,用于衡量球员的整体价值,其方法是将正贡献(得分、篮板、助攻、抢断、盖帽)相加,减去负贡献(投篮不中、罚球不中、失误),再除以出场次数。】
本届欧锦赛三分出手和命中数最多的球员(场均11.1次三分出手);
本届欧锦赛罚球以及命中罚球最多的球员(场均14罚),与第二名的扬尼斯(9.4)拉开了接近5罚的差距。
而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他带着这届老的老、退的退、缺兵少将的斯洛文尼亚杀进了欧锦赛8强,并且在4强赛面对争冠大热德国队,压着对手打了三节,最终仅以8分惜败。
我们看下卢卡迄今为止生涯各届FIBA赛事的表现:
你很容易看出2025卢卡的“遥遥领先”——在大幅增产的情况下,他的效率并没有出现下降。即便是本届被认为并不算准的三分球其实也达到了生涯大部分年份的水准(也许fiba偏短的三分线就是不太适合卢卡?)。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表现,是他带着生涯最差的队友打出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
他是怎么做到的?
仅仅是靠“瘦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2025欧锦赛的东契奇,比起NBA2024-25赛季当然瘦了很多,但如果你将时间线拉长到2021年甚至更早的时候——2025版东契奇绝不是其中最苗条、最灵活、最快的。
那么今年欧锦赛东契奇打出生涯最佳表现的秘诀到底是什么?这其实是一个我从欧锦赛开始第一天就在关注的问题:
“看东契奇欧锦赛的比赛,除了看他速率、技术运用的变化之外,我对于他的比赛形态变化也很感兴趣——这不完全和“减重”这个叙事相关,而是另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在队友足够烂的情况下,东契奇能C到什么程度?
我们看过05-07的科比;18年季后赛的勒布朗;18-19的哈登;今年的约基奇——有时候,外部环境不逼你一把,你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也正是这种时候,我们最能看清楚一名球员的底色和潜能。
卢卡-东契奇会用怎样的方式带领今年这样一支斯洛文尼亚队,我很感兴趣。”
以上,是我在欧锦赛热身第一天写下的内容,一直躺在草稿箱里——我很高兴在欧锦赛结束后我找到了答案。
我将其总结为三个部分:更简洁、更快速、更多无球起手。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体能,是卢卡在欧锦赛赛场遇到的第一道难关。
2025欧锦赛这支斯洛文尼亚——德拉季奇兄弟都已老去告别赛场;迈克-托比被约什-内博(斯洛文尼亚规划的更年轻的黑人内线)取代、但内博又戏剧性的因伤无缘欧锦赛;康查尔同样因伤宣布退出国家队——那些2022年帮助斯洛文尼亚欧锦赛夺冠的、我们所熟知的名字都已陆续老去或离开。
此外,神射手普雷佩利奇也已经32岁了;33岁的穆里奇在自己的最后一届国家队被逼着从替补变成核心轮换;奥米奇在2022年甚至无法进入国家队,33岁却成了东契奇身边的首发中锋;2022年只是队内边缘人的尼克利奇则在30岁成了东契奇身边的第二持球人.....
总之,如果你不熟悉以上这些名字,你只需要知道——东契奇身边前所未有的缺乏有开发进攻能力的球员就够了。
这支斯洛文尼亚队,几乎是在逼着东契奇去操刀每一个回合,而且没有合格的中锋下顺搭档——哪怕对于当惯了“持球大核”的东契奇来说,这样的进攻负荷和压力都是前所未见的。
热身赛,斯洛文尼亚1胜6负。
通过上面的历史数据,我们能看到东契奇在往届的国家队场均得分大概是26分左右,他热身赛4场的场均得分也接近这个数字(22.5分,但第一场有时间限制,打拉脱维亚第3节伤退)——当卢卡发现自己的“常规模式”已经不足以帮助天赋羸弱的球队取胜时,他开始想办法做得更多:
卢卡是一名篮球天才。他应该很快便意识到了自己【增产】的头号劲敌是【体能】——作为一个持球大核,他没法像库里那样通过无球跑动或者像约基奇那样通过掩护制造影响力,而每一次持球进攻都意味着更多的对抗、摆脱以及其带来的体能消耗。
他不是26岁的詹姆斯、科比那样不知疲倦的体能怪,那么他就必须让自己的比赛变得更简洁——才能减少单次进攻中的消耗,从而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更多次的参与进攻。
在热身赛和欧锦赛的头几场,东契奇还有很多这样的镜头:
面对对手全场紧逼依然选择自己运球摆脱、频繁的运球从延误间穿过、行进间连过多人上篮——卢卡当然有能力做到这些事。
在头几场,他有点在“测试自己减重后的身手有多灵活”的感觉。
但随着比赛轮次推进,卢卡开始打得越来越简洁。
他的简洁同样具有三个标志:多投三分、多造犯规、少运多传。
先来看三分:
本届欧锦赛,东契奇的三分出手不仅明显多于所有同届球员——甚至对比自己生涯历届FIBA比赛也是最多的。
这不是因为今年他的三分特别准,而是为了节省体能——事实上他今年的三分命中率只有32%。而他的两分球命中率是62%。
但即便是东契奇知道自己一些出手可能不会进,他还是有必要出手这些投篮,因为即使他对自己的三分命中率预期只有35%甚至更低,这个每回合得分数(1.06-0.96)还是可能高于他队友甚至对手的进攻效率——因为欧锦赛球队的进攻效率并不像NBA那么出色。
如果我们简陋的换算一下,将40分钟比赛的得分换算成48分钟——本赛季欧锦赛48分钟场均得分能超过106分的球队只有四支,其中一支还包括了斯洛文尼亚。
而更简洁、果断的出手,不仅意味着能够节省体能“多投两个”,一旦找到手感连成串,就是一波可能决定比赛的进攻高潮。
所以,我们看到这届欧锦赛东契奇经常有些疑似“浪投”的画面:
背身毫不花哨的运到前场,然后完全不管队友,看到包夹没上来,直接后撤步三分;
带球到前场,借双掩护(Double Drag是本届卢卡打得最多的战术之一,后面会说)直接迎着对手的长臂小撤步三分;
不运球直接三威胁后干拔顶投(相较往常的他,这招他在今年欧锦赛用得格外多);
“Ricky”,假装借无球掩护切入,然后突然反跑外弹切出,也不管节奏和平衡好不好,接球就射;
非常高的位置打手递手,但没有任何突破的意向,超远三分直接开拔;
要泰斯换防,连运球调动防守找节奏都不做,直接一个胯下小撤步拔了;
以上这些难度极高的三分显而易见的拉低了数据表上东契奇的三分命中率——但是我们也都记得他是如何用连成串的三分带走意大利以及将德国队吓出一身冷汗的。
东契奇的果断三分出手最终换来了好的结果:不仅成功拉高了自己的得分产量,也让斯洛文尼亚惊人的成为了本届欧锦赛场均得分第二的球队并杀入8强。
而多造犯规这件事就更简单了。
看看2017到今年东契奇的罚球数变化,这就像是一条“黑化之路”。
本届欧锦赛,东契奇场均能要到吓死人的14罚。甚至连扬尼斯都看不到他的车尾灯了。
球迷群体对于“蹭哨子”这种事的评价很不好,但制造身体接触走上罚球线得分,显然比重复不断的对抗、摆脱、空中躲避更节省体力也更高效——事实上,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能撑起极高产量的球员,造犯规几乎是必备的技巧。
东契奇是一名节奏和路线变幻莫测,同时极具身体对抗和投射威胁的球员——这迫使对手也需要对他上身体来防守,而这就给了卢卡“可乘之机”:
他会直接加速冲向对方建立的“人墙”,制造身体碰撞以造成犯规;
他频繁运两步到中距离——不再追求更进一步,也不直接出手,而是不断用投篮假动作虚晃——不少对手都在这一招上吃了亏;
他更多的在侧翼、低位、肘区要位——然后抓对方下手直接撩起来造犯规;
当对手用手臂尝试断球或者尝试阻止他突破路线时,他非常精准的捕捉了这种接触;
卢卡-东契奇一直很会造犯规,但今年他比以往更频繁地做这件事——如果你将造犯规视作一种“不道德行为”,那今年确实是卢卡最“不体面”的一年。但别忘了,他是在为他的国家而战。
他需要背负的太多,既然没办法在拥有永不疲惫的钢铁之躯,那么卢卡就只能让自己变得更狡猾一些——就像那些年的詹姆斯-哈登一样。
本段落我认为是本文的重点以及亮点之一,希望大家格外认真阅读。
我们知道,现代“持球大核心”与过去“高得分型侧翼”的最主要区别,就是他们更深刻的意识到“传球也是进攻的一部分”——一次高威胁、高质量的传球,其意义不亚于自身的一次出手。当自身有极大进攻威胁时,不去利用这种威胁更多为队友创造机会无异于暴殄天物。
所以其实现代的所有球员都在往“持球大核心”的方向上靠——控球后卫不再满足于“控与传”,通过放大自身的进攻威胁来成为“大核”;得分后卫和侧翼通过更加精进自己的视野和传球水平来掌握更多的传球权限,从而扩大自身的持球影响力;大前锋千禧年初就有加内特、韦伯这样的先驱者,如今的扬尼斯、班凯罗则是他们的延伸;就连中锋也出现了约基奇这种怪物。
我知道许多球迷不喜欢这种“大包大揽”的风格,认为其伤害了篮球的团队性和位置分工的美感,更欣赏球星们通过更传统的无球跑动去做“无形的贡献”——但就像三分球一样。球星“核心化/攻传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置疑的进化趋势,无论你喜欢或不喜欢,它都在发生......
扯远了。
卢卡作为现代“持球大核”的集大成者,其传球的视野、手法、想象力,乃至对传球这件事的理解都已经达到了最高等级。
在过去,“逼持球大核出球”经常被视为防守方的成功——对于防守身边队友如此羸弱的东契奇来说,似乎也应当如此——所以东契奇似乎应该尽量避免被逼出球(尤其在较高位置),把球尽量控制在自己手中?
但结果我们却看到了极其反常的现象:
本届欧锦赛,卢卡不但没有排斥“被高位逼出球”这件事,反而不断地主动寻求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是不是听起来很诡异?很不可思议
但这确实就是场上在发生的事,而且它竟然切实的给斯洛文尼亚带来了优势:
对阵以色列这场比赛是非常经典的案例。这场比赛以色列从开局便在非常果断地夹击东契奇,逼他出球——而面对对手的这种策略,卢卡并没有尝试去“避免被夹击”,反而拥抱了对手的这种策略。
在开局连续几次正常发起被夹击后,卢卡很快开始调高叫挡拆的位置——这个回合很典型。
他在中圈Logo的位置就开始呼叫“Ram”战术。中锋在Logo位置形成掩护——以色列果断夹击。而重点不是卢卡这个回合如何破解这个防守,而是卢卡这个回合的掩护位置或者说被夹击的位置创造了什么优势:
卢卡在极高位置被夹击后,不是尝试过人摆脱,而是继续平行运球,将夹击的两人带往接近中场的边线——从而为场上的另外四名队友,创造了极其广阔、如同平原大海一般的4打3空间。
此空间形成的那一刻,卢卡的球立刻传了出去。他没有直接找弱侧空位,但没有关系,在如此广阔的空间下,多打少的决策被变得很简单,即便是卢卡并不厉害的队友也能轻松完成。
继续看:
卢卡三分线持球——这个对位他不能直接打吗?显然可以。但他就是故意在等,等夹击上来,然后为队友创造机会;
(这个回合和我要讲的不太相符,但由于“故意”的成分太明显了,所以还是决定放进文章)
回到“主题”。卢卡又是极高的位置呼叫战术——挡拆之后,不是往“里”走,而是主动将防守人带往边线。(我认为这个回合意图体现的非常明显了,不会有人觉得卢卡没能力穿过/摆脱这种程度的双人夹击吧?上面已经展示过他如果想穿过能怎么做了)
随后,在两名防守人都被带到“远离球场”的区域后——卢卡一记精准的头顶传球,直接洞穿了整条中路的防守,不仅是中锋直接在极深位置接到球面对空篮,而且是局部的二打一——奥米奇要起不起浪费这种机会不是一次两次了,但这种位置和人数上的优势太大,即便他上丢,队友也有概率补进。
继续超高位置要掩护——就是等着你过来包夹,然后——卢卡有一种用丝线操纵着防守的感觉,这个回合很明显:
他做出准备下球的动作,两名防守球员立刻向他靠拢;他举球做传球动作,对方后卫立刻被“操控着”回位远离他;然后他又变回下球的准备动作,这名后卫再次被他“吸”了过来——等到队友完全落好位,卢卡此时才传。队友获得训练般的空位,三分命中。
什么叫“把饭喂到嘴里”?这就叫把饭喂到嘴里。
这个回合就更加写意、更加华丽了——单手超高位置持球,叫掩护,对手包夹,他主动往中线的“危险地带”走——对方感觉似乎有机会逼出卢卡回场,卖力的上压力。
卢卡一记潇洒的背传。刚刚命中三分的队友再一次投篮训练。(然而队友连这球都接不好,我真是...)
然后是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的一球:
挡拆后,并不向内突破,而是横着走——“勾引”着防守球员——你俩别走啊,走了我可就持球攻了。
然后,一记右手直塞——穿透站着四名防守球员的中路,直接给到篮下的中锋。(但这中锋哥们...我真的...)
又是同样的操作,高位掩护后,将对手继续带往更高的位置——创造三分线内巨大的4打3空间后,一个单手过顶传球直接击穿中路,底线3对2,中锋轻松放篮。
卢卡展现了一项恐怖的能力——如果对方无法一对一限制他,只要选择了包夹,那么即便没有合格的下顺吃饼型中锋,他也能打出“中路多打少”的优势。
这个回合卢卡的传球更有想象力——但很显然,他的队友无法匹配他的这种想象力。
卢卡持续的用这一招打穿以色列队的防守,以至于后面以色列不太敢包夹他了——但换防也是一样,卢卡还是可以通过精准的长传制导,来为队友创造篮下的大吃小机会。
对阵以色列的比赛,是卢卡将“主动寻求高位包夹,创造三分线内4打3,传球洞穿防守”这种思路体现得最淋漓尽致也最成功的一场——但实际上卢卡整届欧锦赛都在这么打:
对阵意大利,主动要超高位掩护诱导对手强延误,创造三分线内的队友的4打3机会;
对阵意大利,非常明显的高位持球吸引包夹后,主动后退为队友创造三分线内巨大空间的4打3。
这两个回合,惊艳的不是卢卡的长传——而是他的长传并不是一味的凭快、把球送到前场跑出机会的队友手里——而是他自己为队友创造出长传机会:
在持球推进过程中,当他发现所有防守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时,这两个回合他有一个非常精髓的减速。这一减速,对方的整条防线跟着他一起减速——竟然漏掉了他快下的队友。
这两个回合,就宛如卢卡在用一只大手操控丝线、操纵着全场比赛一样——他是手掌,他的四名队友是手指,他用传球来将手掌和手指联系在一起,而所有的防守人,都是被这灵活五指操纵的提线木偶。
这种将比赛变得真正“如臂使指”般的球商和脑海绘图能力,实在妙至毫巅。
通过以上的全部内容。卢卡将自己的比赛变得更简洁了。
他降低了自己运球的次数和突破的频率,但依旧维持了自己的得分产量和比赛影响力,甚至更上一层楼——这是独属于卢卡个人的“战术”,由他自己设计,自己执行。也意味着卢卡对于自己的比赛、自己的优势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当然,卢卡欧锦赛的“秘密”还不止于此。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部分。
减重对于本届比赛卢卡的最大好处是什么?除了防守之外,我会说是“能够帮助他打得更快”。
NBA生涯,卢卡一直以慢出名。他喜欢落阵地,喜欢降下节奏“庖丁解牛”和对手拼成功率——在欧文到来之前,独行侠常年是联盟回合数最低的球队之一,上赛季全明星后段以及季后赛的湖人也很慢。
慢当然没有什么不对。卢卡是顶级的阵地战解题巨星,慢下来降低回合数更容易发挥出他的优势。
但“能慢下来”和“只能慢”还是有区别的——约基奇和掘金就经历过这种转变,他们一开始只能慢,但后来在他们能快又能慢了之后,他们才成为冠军球队。
对于欧锦赛的斯洛文尼亚来说就更是如此——这是一支除了卢卡之外缺乏阵地战得分能力的球队,防守也算不上好,慢下来打对他们是弊大于利——这意味着卢卡必须配合他的队友。
好在,这对于减重后的卢卡不成问题。
以上“简洁”的部分和“快速”的部分其实不分家——简洁,不只是为了节省体能,也是为了能够打得更快。
除了以上“快速运到前场拔三分”、“快速落位/突破造犯规”、“高位吸引夹击快速出球”、“更多长传”之外,卢卡在欧锦赛进行的提速尝试还包括“更多的一条龙自己推动反击”。
卢卡从2023-24赛季开始更多进行推转换的尝试,今年在重塑体型后,他也将其带到了欧洲赛场:
勒布朗式的后场一条龙突破分球;
一条龙推进,在转换中利用退防混乱找到错位,直接加速对抗扛开抛投;
抢断后单人快攻一条龙上篮;
后场运过来,意识到对方用小个后卫对位自己,直接不降速开始单打,借助持球冲击的惯性对抗、变向、虚晃、抛投,一气呵成。
(在“简洁”部分也说过卢卡今年很多这种打法,一条龙直接运进来,连续虚晃,对方跳就造犯规,不跳则是另外的打法——抛投只是其中一种,后面还会写到另一种)
后场掩护,一条龙直冲奔中锋去——寻求碰撞,造犯规;
一条龙借队友“Drag”掩护直冲内线——对方主动避让不身体接触就直接上篮;
后场一条龙加速过来——对方但凡上对抗试图减速卢卡,卢卡就找机会造犯规;
还有更快速的三分打法——高位的“Ram Stack”和“Flat”之后,要到错位简单运球找节奏后直接出手;
又是一条龙过来,直接不减速突破到中距离,对抗、虚晃、抛投;
一条龙运过来借“Drag”掩护直接后撤三分;
高位掩护,加速造犯规;
事实上,回看录像,我认为这届欧锦赛卢卡在推快这件事还是很明显的。
只是很遗憾,FIBA缺乏追踪化数据统计,无法用数据告知大家卢卡究竟打了多少快攻、将全队节奏变快了多少——但好在有主教练的“背书”(开头的采访),让我们知道观感上斯洛文尼亚在打快这件事是具有真实性以及目的性的。
反映在卢卡身上,就是这种快速而简洁的打法帮助他创造了更多的回合数和出手,最终帮助他打出了FIBA生涯的最佳表现——而当然,卢卡能这么打球离不开他今夏减重塑型的功劳——如果不是少了将近30斤肉,恐怕卢卡推不了几个回合快攻就要气喘吁吁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最后一个部分。
所以卢卡今夏的“秘密”只是更快、更简洁吗?
不,这些虽然很重要,但还不是全部。
更快、更简洁只能帮助你更多的把球投出去,但并不能帮助你更轻松的接到球,也不能保证投篮的质量。(投篮质量这个词深度球迷应该都知道。它其实就有点类似于“投篮难度+合理性”的意思)
那么卢卡和斯洛文尼亚是如何在更快、更简洁的同时,尽量让卢卡更轻松的接到球、同时投篮质量不要太糟糕的呢?
这就是我们本部分的内容——也是卢卡这届欧锦赛打法的核心变化之一:
更多无球。
当然,这里讲的无球不是让卢卡去Cos斯蒂芬库里或者阿隆戈登——跑动无球掩护投篮和切入都不算是卢卡的长项。卢卡的无球打法并不发生在“终结进攻”的部分,而是发生在“启动进攻”的部分:
卢卡借肘区的下掩护切出接球,立刻启动突破,利用对手被掩护挂住后回位的侧身移动,变向攻击前侧脚,进入甜区,抛投;
卢卡借无球双掩护摆脱对位人,接球后立刻启动,再打一次挡拆——不需要多运球去做变向和节奏变化,直线启动就能杀入内线;
瓦格纳步步紧逼,但东契奇借双掩护兜出,利用掩护制造的身位优势,再马上启动打三层重置饿“Re-screen”,成功摆脱小瓦格纳要到错位,然后撤步直接出手,三分命中;
借肘区无球掩护兜出,利用身位优势立刻启动,吸引到双人包夹,人缝中击地传球,助攻掩护下顺的中锋。
我认为这四个回合。已经把斯洛文尼亚如何为卢卡更好创造接球、出手机会的思路体现得非常清楚了:
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接球前的无球掩护,来帮助卢卡以无球方式摆脱紧贴的对手。
或者我们将原理说得更深入一些——就是通过队友的掩护,来帮助或者说代替卢卡完成进攻中启动、寻找优势对位以及进入甜区这三个环节,从而减少了卢卡在这两个环节需要做的大量对抗摆脱、蹬地启动、运球变向、急停急起等动作——因而也减少了这些动作所带来的体能消耗。
而卢卡也对这种方式表现的很适应——体现在他在借掩护兜出接球后,马上就能够启动,充分的利用队友掩护制造的空间。
要知道,不是所有球员都能做到这一点的。以戴维斯为例,上赛季湖人同样为戴维斯设计了很多的无球掩护动态接球战术,但戴维斯对防守位置的绘图能力和启动习惯没有那么好,所以有时候接球和启动间会存在一些“卡顿”,从而浪费掉一些无球掩护创造的身位优势。
就像这样。
而理想的状况应该是这样。
回到卢卡。当然,无球掩护不止有“帮助摆脱/启动”这一个作用——我们说了,“帮助球星摆脱无球纠缠,更轻松的去到甜点区”,这本身也是无球掩护存在蹬地重要目的之一:
像这样,借助“Cross Screen”摆脱瓦格纳的防接球纠缠,切出到低位后,卢卡就可以进行背打了;
这次的无球掩护被施罗德的延误破坏了“启动优势”,但卢卡没费什么力气就顺利的在弧顶接到球与瓦格纳一对一——也是不错的结果;
对手这个回合采取Lock防守阻止东契奇接球,于是东契奇借掩护切出——只要掩护能让卢卡在弧顶轻松接到球,卢卡的工作就变得简单了。(怕就怕在接球环节,卢卡就要被迫消耗大量体力)
而由于卢卡的接球威胁是如此之大,几乎对手全队的注意力都在他身上,斯洛文尼亚甚至还由此衍生出了一系列利用东契奇无球切出牵制力的“东有引力”战术:
这是一个“Cross+Pindown”掩护的战术,我们在上面已经放过一次此战术的GIF,但这场更能清晰地看到它是怎么起作用的:
第一道Cross掩护时,卢卡的切出带走了对方两人的防守注意力——对位掩护人的防守球员认为他必须延误卢卡,以阻止卢卡利用启动优势过掉队友——但因此他漏掉了自己的防守球员,掩护球员在给卢卡做完掩护之后,马上借罚球线的下掩护兜出,而此时他的对位球员由于出去延误卢卡无法回位。一记空位三分就形成了。
另一个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战术。后卫从弧顶切入,卢卡从禁区借下掩护切出——对手的注意力都在持球球员和卢卡的身上,切入到底线扣篮位的后卫空了竟然没有人补。
又是那个“Cross+pindown”的战术起手,但是是另一种展开形式——卢卡并未往底角切出,而是拒绝掩护“reject”往弧顶切出,自己借队友的下掩护投篮;
斯洛文尼亚第四次打同一战术——对手整条中路防线三人的注意力都在卢卡身上,上线防守被持球人突破了没有人补,对为卢卡的球员想补但被做Cross掩护的球员挡住,最后奥米奇的补篮也没有人卡位——感觉以色列的所有人都已经懵了。
对意大利,也打了这一战术,卢卡成功接球后,直接干拔三分——我们真的看到了很多他这样的干拔对吧?
继续打同一战术,这回对手包夹上的更坚决了,卢卡就分球队友——好机会,但队友没投进;
第四节又打了一次,同样制造出好机会,但队友的空篮抛投竟然还不进。
(意大利这场第四节其实将“卢卡如何为队友创造机会”体现的淋漓尽致、更胜打以色列那场——但队友一个不进,看着太气人了,所以不予选用)
更多的无球打法、更多的假动作虚晃造犯规、更简洁的投篮出手、更快速地战术执行。
以上的所有内容,塑造出了我们欧锦赛所看到的“最强卢卡”。
而如果我说,卢卡这一届有一种标志性的打法,能够在一个回合中看到以上所有内容——大家应该会感兴趣吧?
今年的欧锦赛,只要看卢卡看的比较多,有一种打法你很难不注意到:
就是这个。
之所以我将其称之为“打法”而不是“战术”是因为这一打法并没有固定的起手——大家可以看到,就举例的这几个回合,卢卡有借“Iverson cut”的起手(动图1)、有高位挡拆的起手(动图2)、有借肘区下掩护“Zipper”的起手(动图3)、也有普通的持球双掩护“Double drag”起手。
起手方式不是固定的,但相似之处其实是后续的选择——借用这些方式摆脱上线防守后,卢卡总是会突到14-16英尺左右——假动作虚晃几下,或者阅读防守分球。如果出了机会,回合结束;如果没出机会,他就马上外弹再接球——最后来一记干拔三分。
这种打法并不精妙,算是一种“妥协选择”——但出现的却很频繁。
我认为这非常能够体现卢卡东契奇以及斯洛文尼亚本届欧锦赛的进攻思路:
首先是快。不管什么方式,在回合初期,秒数还多的时候尽快为卢卡创造一次启动进攻的机会;
快就代表不会太细致。不细致的部分,由卢卡的假动作来弥补——我也许没过掉你,但我晃你你跳不跳?我突进来了你要不要协防?这是战术之外,由卢卡个人能力提供的第二重威胁;
而假如在这一步也失败了。立刻进入第三重设计——也不是什么精妙设计,因为这帮队友的能力很多时候画战术也是白画——所以还是要把球尽量交还给卢卡;
到了这一步,进攻时间剩的也不多了——卢卡你能拔就直接拔吧,别多运,留着体力打下一个回合。
非常简单直白的思路。
但是斯洛文尼亚这届打出欧锦赛场均得分第二名的所有秘密,以及卢卡东契奇场均36分生涯最强年的秘密——基本全在这一个回合里了。
这叫什么?
“最顶级的食材,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而且不要低估这一切——也许到了NBA,对于新赛季的湖人,这里面的一些理念同样有借鉴的价值。
感谢你耐心读完文章,创作不易,喜欢文章的朋友可以帮忙点点关注和推荐,也欢迎大家评论区指正交流。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公众号:陈深的十日谈
用户2007317992
永远支持技术贴
大软黑鸡电视机
他的被包夹至少1/3是故意的,故意往边线运球或者横向运球勾引防守人来包夹。。
嗲嗲的嗲嗲
他被包夹后出球的能力太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