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老詹的《人民日报》文章
前一段时间,老詹的一篇名为《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的文章被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署名一栏写着“勒布朗·詹姆斯”。看完这篇文章,很多球迷也很激动,被人民日报刊登文章那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结果没多久,詹姆斯的团队就出来澄清:文章里的内容确实是老詹说的,但不是他自己手动写的,而是根据采访整理之后写上了他的名字。紧接着,网络上兴起了一系列的声音:有人说这就是一份公关稿件;有人认为詹姆斯被捧太高了;有人觉得詹姆斯根本没有那么好。
其实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詹姆斯确实说过这些话,这一点不可否认。只不过是没有亲自把它写下来,文章而是由专门负责稿件的人整理而来。你可以说这篇人民日报的文章是“整合”过的产品,我认。但你说他没有表达过这样的观点,那可就是冤枉人了。詹姆斯不是普朝九晚五的普通上班族,他每天的行程安排的满满的,很多的内容都是他口述、再由他的团队进行整合,对于詹姆斯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这次的焦点不是“真不真”,而是“形式感”出了点小差错。
这不,后续的公开采访就来了。在另一个节目中,白岩松专访詹姆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类似的观点和内容,而白岩松在开场时还提到了莫雷事件:“六年前你为中国仗义执言,这份勇气值得郑重道一声谢谢。”
这一幕,我觉得分量特别重。六年前莫雷不当言论,詹姆斯作为一个外国人,完全可以当作没看见,装个糊涂就过去了。但他没有,站出来表了态。不喜欢詹姆斯的人可以从任何角度来挑战他的任何行为,他们会说詹姆斯仗义执言是为了他的商业考量。但别忘了,詹姆斯选择表态,他将面临的是来自美国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很有可能在美国的利益损失根本无法用中国的商业价值来弥补,但詹姆斯仍愿意冒险说真话。
作为一名看了老詹二十年的球迷,我理解詹姆斯的身份:老詹不仅仅是一名篮球运动员,他更是一种品牌、一种符号,是全球最顶级IP。需要包装的同时也需要一些直白。包装是身份地位的需要,而直白就是球迷的期待。所以,这次人民日报文章的风波,并不是詹姆斯出的问题,我们的关注点不是詹姆斯写没写那个文章,而是“他有没有说”。
答案其实很明显了,他说了,而且很多次。
所以,别再纠结是不是詹姆斯自己署名投稿到人民日报了。白岩松的专访和人民日报所讲述的,那就是同一套逻辑:篮球是连接彼此的桥梁。你可以说人民日报的文章有加工痕迹,但这个白岩松专访可是原汁原味的版本,无可挑剔。人民日报的文章像修图,在保证相貌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开了一些滤镜磨皮;白岩松专访像抓拍,可能会有点瑕疵,但他是真真实实的存在。但不管形式如何,这其中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态度是一样的。
在二十年前,所有人只关注他是不是砍下了40+三双;二十年后的今天,所有人都会拿着放大镜去观察詹姆斯的一举一动。这次中国行,詹姆斯所到之处,无论是未能入场的场外球迷还是观看白岩松专访的电视观众,大家都会被他带动情绪。字面上的署名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从詹姆斯的眼神、语气甚至一个笑容里,看到的那份真实。
球员詹姆斯
排面!
是半斤呀
这么看来,发起人是詹姆斯的队友,詹姆斯都能第一时间就对这件事很快有了清楚的判断,从而拒绝参加,冒着被媒体各种批评的情况下,还呼吁其他队友不要参与其中,真的做的很好了。老科和纳什也是真的判断不出来其中意味,还特意拍视频来被利用,也是真的
虎扑JR2060163192
kris不是署名 ,而是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