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深度解析:存在删减,如果没看懂这个细节,电影就白看了
文/叶秋臣
一个人包场,看完了舒淇自编自导的这部《女孩》。
排片极少,上映12天的票房仅400万+,豆瓣分数只稳定在7.2分,成绩显然不算理想。
诚然,这部电影有非常明显的缺点。
比如有些镜头和剧情剪辑不够成熟稍显青涩,同时过度理想化了部分剧情,偶尔也会出现节奏过慢的枯燥感。部分观众甚至会觉得自己只是看了一个故事,并没有完全同情里面的人物,所以对某些角色的层次感塑造仍有进步空间。
但看得出,舒淇花了很多的心思在作品的细节处理上,她认真拍出了不打拳的女性困境。
作为演员转型导演的处女作,《女孩》的完成度还是很高的,远远超出了我观影前的预期。
对于用心拍摄的作品,就应该以用心的文字的记录自己的感受,所以叶秋臣写了这篇深度解析的长文。
涉及海量剧透,请介意者慎入。
1.关于主创
我是看舒淇主演的作品长大的,也在某电影首映礼上也见过她本人。
虽然那么多年过去了,但仍有许多人揪着过去那点事儿不放,时常拿出来调侃讽刺一番,很是没劲。对于“舒淇主演”这个标签,我更想记住的是《绝色神偷》《夕阳天使》和《非诚勿扰》,以及《西游·降魔篇》中的段小姐,和《小宝与康熙》里的小金鱼。
最开始我的确是被“基于舒淇的个人成长经历”这个介绍吸引,但看完后才发现那并非是起初以为的自传故事。
也就是说,这并不是讲述舒淇自己的电影,只是借用了她部分过去的经历。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我真的看到了曾经舒淇的影子。
如今,她已经进化成了导演舒淇。
《女孩》这部电影是她的执导处女作,舒淇凭此拿下了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开端,意味着还有后续。
出品方里没有舒淇本人的公司,也没有与冯德伦高度关联的,也就是说本次他们之间仅仅只是项目层面的合作。
最近还有个挺巧合的事儿,我最近补看的国产剧《棋魂》里也提到了“女神舒淇”的梗,刚好联动了自己最近的观影。
电影的女主角,叫做林小丽,由白小樱饰演。
白小樱于2007年出生,年龄与影片的人物适配度非常高。虽然过去拍了一些影视剧,但没有热度特别高的,《女孩》是她最有水花的一部。
林品彤饰演的李莉莉,是林小丽所在班级的转学生,也是因为父母离婚所以心理有创伤,两个女孩就成为了好朋友。在这部电影里,有名有姓的角色并不多,就算是片尾字幕里,对林小丽的母亲和父亲也都以“女人”和“男人”来代替,所以李莉莉对林小丽的影响相当深远,也是引导其走上另一条路的关键人物,这个在后面“关于删减”的部分还会展开说说。
林小丽的母亲,由歌手9m88(汤毓绮)饰演。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到她做母亲的家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许在这位母亲身上,能够看到很多“母亲”的影子。
林小丽的父亲,由邱泽饰演。邱泽过去参演的《唐人街探案》网剧系列和《夏家三千金》等作品都有一定的热度,所以观众对他的熟悉度还是很高的。林小丽的父亲是一个很渣的男性形象,不合格的丈夫,情感缺位的父亲,还喜欢打人和酗酒,其实驾驭的难度不算低,但邱泽完成得很好。
在某特殊场合还看到了刘品言的客串,以及曾出演过《斗牛,要不要》的曾珮瑜(发廊女老板)。
另外在邱泽骑的车后面,看到了钟楚红的照片。
2.关于细节
导演在《女孩》这部电影中,设置了大量的细节,彼此呼应,贯穿全片。
观众评价里,似乎对于电影开篇的剪辑争论是最大的。
在没有交代片中人物关系且观众对陌生面孔尚未适应的情况下,仅通过意象性的画面高度浓缩了整个故事。
林小丽和妹妹上学过程中,姐姐提醒“不要摸,那很脏”。
这句话作为全片的开端,其实是在为人物命运埋下最深的伏笔。
什么很脏?
生存环境很脏,映射底层人的挣扎。
不论是林小丽父亲工作的保养厂,还是她母亲工作的发廊,都能感觉到不同的“脏”。
从心理上来看,林小丽惧怕母亲的惩罚和责备,听到父亲醉醺醺回家的声音就急忙躲进简易衣柜,即便是拉链也要小心翼翼地拉起,生怕弄出明显的声响,唯一陪伴自己的只有玩偶。
她的心早已千疮百孔,破败不堪。
部分镜头明明什么都没拍出来,但营造出极强的压迫感,尤其是通过衣柜缝隙看到的男性某部位视角,莫名令人崩溃。
这场戏并非无用,只是表达过于晦涩。
从后面的故事情节来看,林小丽并非林父的亲生女儿,是其母在外与其他男人生的。结合一个女孩在昏暗灯光里突然被拽进房间的片段,大概能够拼凑出林母曾经的过往。
继父和女孩,性别和关系的尴尬,让两人之间冥冥之中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屏障。
林小丽拒绝与外界接触,用“脏”这个字将自己与世隔绝,因此形成了高度自卑和内向的性格。
与黑色乌鸦的对视,也是在看镜子一样的表达,她觉得自己与乌鸦的命运一样,被定义上了“晦气”的标签。
遇到了女孩每个月的特殊日子,林小丽也只敢偷偷拿林母的卫生棉来用,但依然要把手放在冷水里洗碗。
但林小丽始终渴望外面的世界,她希望自己像看到的那个红色气球一样,飞出牢笼。
电影中有一场戏,是林小丽通过流浪猫而意外发现了一个通往校外的“洞”。
“洞”的外面就是她向往的自由,片中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母亲在偷偷给自己女儿包里塞钱的画面,暗指林小丽内心渴望得到的母爱。
相比之下,妹妹就比林小丽要更开朗一些,由于是林父亲生,在家庭里也获得了更多的母爱。
在妹妹吐槽“吃地瓜饭要吐了”和“我想吃饭团”时,林小丽没有表达出任何自己的喜爱和偏好,本质上就是觉得自己“不配”。
林家非常穷,吃饭没有营养,舍不得买制冷的高级空调,所以妹妹去发廊时的第一反应是“凉快”,因为家里很热。
各处角落都放着做手工的东西,林母始终在通过打零工贴补家用。
冰箱里的鸡蛋从来都没有装满过,妹妹想吃煎蛋可以直接向妈妈要求,但林小丽如果想吃必须是林母主动来问。
如果林父不顺心动手打老婆,妹妹会上前去紧紧抱住妈妈的后背一起承担,可林小丽永远只是缩在角落抱着布偶。
这场戏很明显,两个女儿与母亲之间,亲疏有别。
由于起床晚了,于是林母给了女儿们买早餐的钱,但姐妹俩只能付得起一份,妹妹习惯性地拿走了豆浆和饭团去吃独食,所以林小丽常常饿着肚子。
有时候,她也会去偷同学们桌上摆着的,藏起来悄悄吃光。
当她发现在学校饿晕倒后会有校医室老师递过来的面包和牛奶时,似乎又找到了另一种填饱自己的方式。
但医务室的老师知不知道呢?
从那句“要是有红豆面包就不会晕倒了”来猜测,大概率也是知情的,只是不愿戳破罢了。
片中还有一幕是林小丽把漂亮的纸片娃娃给折叠扣下,同时也是一种觉得自己“不配”的行为表达。
她头发永远是乱乱的,衣服也脏兮兮的并不干净。连老师上课教的都是“萎靡”这个词的读音,都在对应林小丽当时的精神状态。
电影开篇的“脏”台词后,有一个女孩从两人的对面飞速跑过,从后面的故事情节来看,那是林小丽的母亲,属于意象性的表达。
母亲也曾是女孩,她也有自己难以言说的痛苦,万事皆有因,这个片子就是想讲出这个“因”。
不同时期的女孩陷入了命运的循环,与电影片名高度扣题。
林母也是一个悲剧角色,她工作的发廊里有男客人动手动脚,女老板劝她离婚再找,还举了其他成功的例子。
世界上确实有好男人,比如经常给发廊送水果的陈先生。
但林母没有这个命,就像茶几上怎么也铺不平的报纸,她的人生始终都乱糟糟的。
在原生家庭里没有获得足够的爱,所以林母也不懂得如何去爱自己的小孩。
当初想要读书,但林母的父亲却持否定态度,言语里多有不屑之意,属于那种见识短浅的家长。
坐在秋千上发呆的时候,林母的记忆里只有那个要钱的老爸,却完全没有任何的父爱。
她将愤怒和攻击集中给了林小丽,仅保留少量的慈母属性给小女儿。
就算妹妹出来承认自己拿钱买了口香糖,但林母依旧要惩罚林小丽“偷钱”。
她在意的不是林小丽是否做过,而是为了维护身为母亲的“权威”。
或许,她在家的时候也是这样被“惩罚”的。
电影里有两处剧情,直截了当地展现了林母是如何惩罚林小丽的。
第一场是要求林小丽跪着将盛水的盆举过头顶不许放下,言语里满是讽刺和辱骂。
第二场是去学校送便当时,当着全班同学和老师的面给了林小丽一个耳光。
但林母的情绪释放,一定程度上是转移了丈夫对她的欺辱。
林父是个爱酗酒的男人,喜欢冲自己老婆发脾气,在外又爱惹是生非。首次正面出场,就是林母去接闹事的丈夫回家。
林母当初选择这个男人,应该也是爱过的吧,墙上挂着的结婚照里两人的笑容是幸福的。
但经历种种后,爱已经被消磨殆尽,只剩下彼此之间的凑合与折磨。
林父在回家后使唤老婆的一系列操作,大概很多人都觉得气愤,但林母只是默默地做完而已,说明她早已习惯。
给醉酒的丈夫递水,肚子饿了给他煮面。
有好多次林母都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发呆,她是在审视自己的人生,究竟值不值得继续耗下去?
发现林小丽忘记带便当,于是想让丈夫骑车载自己去送,结果被拒绝后还要遭受婚内关系的强迫。
看着林父将裙子直接撕开,短短几下结束后的强硬态度,以及他在意老婆化妆的样子,观众会觉得很气。
但林母还是默默忍下来了,因为她也习惯了。
值得留意的是,在林父的介意之下,林母走着去送便当时穿的裙子明显朴素很多,脸上也没有妆容了。
她内心的怒火无处发泄,只能病态地一股脑都转移给林小丽,所以才有了那个耳光。
不顺心的妈妈,也不会把正能量带给自己的孩子。
当时老师讲课的内容是“负面的影响不要用‘熏陶’这两个字”,刚好与林母对林小丽的行为相对应。
林父对林母是负面影响,林母对林小丽也是负面影响。
他们全都通过讽刺和挖苦在沟通,日子就会越过越难熬。
就在林父摔东西准备再对老婆打一场的时候,电话声响起,林母连询问都没有就直接回答“马上就到”。
因为她要去打牌,而且这个活动很可能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收益,所以林父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让其化妆了再去,免得对方会觉得自己欺负老婆。
林母又一次看向了镜子,每一次看完叶秋臣都觉得她可能要彻底离开这个家,但每一次都没有。
也许,这就是现实之下的妥协吧。
就像妹妹跟去打牌那个晚上林小丽的噩梦一样,她觉得自己根本逃不出林父的手掌,那个拉开衣柜的动作就是她心底最恐惧的声音。
打牌归来的林母也如此,她伸手去碰触熟睡的丈夫,结果被抓住后只听到一句“你们跑不掉的”,再加上一次次虚伪的道歉,就明白了林母为何要一直隐忍。
接下来,她又是责备林小丽没有收拾好家里,但却在细心帮妹妹绑头发。
偏心处处可见,林小丽在家里感受不到任何的爱。
但幸好,她命运齿轮的方向已经在悄然改变了。
因为班级来了一个新的转学生,就是李莉莉。
两个人的名字很相似,命运也注定会有纠葛。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电影首次告知观众林小丽的本名,而不再是简单的吆喝一句就代替了称呼。
李莉莉的出现,让林小丽的人生有了自己的名字。
这个细节非常巧妙,用最恰当的方式将李莉莉与林小丽的灵魂捆绑在一起。
李莉莉看到林小丽的便当只有地瓜饭,于是就送出了自己的鸡腿。她大概能猜到林小丽一直以来都处于怎样的压迫之中,因为她的便当里永远都是前天晚上的剩菜和地瓜饭。
其实,李莉莉的原生家庭也是千疮百孔。
她的父亲与其他女人走到一起,于是父母就离了婚,把李莉莉丢给奶奶照顾。
悲惨的命运惺惺相惜,大胆外向的李莉莉带着林小丽一起翘课,从之前发现的“洞”钻出了校园,这是林小丽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当林小丽看到李莉莉伸出的手时,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爱。
李莉莉带着林小丽吃冰,躲在厕所里换漂亮的大人衣服,还给林小丽化妆并打扮时髦地去逛街。
她们来到小型电影院,全程李莉莉请客。
过去是妹妹把早餐钱抢走只给她自己买吃的,现在是李莉莉用她自己的钱给林小丽花。
李莉莉从美国回来的,英语很流利,她用林小丽并不熟悉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最痛的经历,看到父亲与另一个女人从电影院出来。
大概是觉得这个女人很有魅力所以才能吸引自己的爸爸,于是李莉莉学着那个女人一样拿出了烟,点燃后也递给了林小丽。
林小丽没有拒绝,她吸了一口后猛地咳嗽,并提出自己的疑惑,为什么烟那么臭但大人们却喜欢?
在两人的交谈中,他们逐渐完成了一次成长的蜕变。
李莉莉说,林小丽笑起来的样子也很苦。
她知道,苦的不止是笑而已。
两个人依偎在一起看片,林小丽从李莉莉的身上汲取到此前从未有过的勇气。
回家后,林小丽再次被甩了耳光。
但她不再只是忍着不出声,而是问妈妈能不能与林父离婚。
林母的动作停滞,明显是被问住了,因为这个问题她自己也没有答案。
但正如过去的操作一样,林母不能放弃自己为母的“权威”,所以唯有转移话题。
她问林小丽,衣服哪里偷来的?
与上次被冤枉偷钱认罚的情况不同,以“偷”这个字延伸到了林小丽的身世。
钱可以偷,衣服可以偷,情也可以偷。
林小丽就是这么来的。
她那么害怕林父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并非亲生父女,她是林母外遇而意外诞生的孩子。
如果没看懂这个细节,那电影基本就等于白看了。
正是因为这个身世背景,林小丽才恐惧自己的继父,林母才安排了林小丽去住大阿姨家,以及明显偏心林父的亲生女儿,等等。
(有人说导演在路演时曾说过林小丽是林父的亲生女儿,李莉莉是幻想出来的,但从上映的电影剧情来看并不是)
林小丽离家出走,林母跑出去找,过程中回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经历。
无处可去的林小丽,只能重新回到李莉莉身边,她认为的避风港湾。
家里没有足够的爱,所以只能去外面找。
李莉莉和林小丽偶遇了几个男生带着她们去兜风,还专门安排了一场虚拟“吹蜡烛”的戏。
这场戏与林母此前准备的红鸡蛋相对应,这一天大概率真的是林小丽的生日。
这次的生日,她完成了一次女性觉醒的“重生”。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重生”的契机。
林父工作的地方,是其已故父亲的老友所开的保养厂,因此老板才能容忍这个并不省心的员工,说白了是人情。
老板即将退休,想用便宜的价格把厂子转让给林父,还希望对方能振作起来好好过日子。
也许被骂醒了一点点,林父真的开始做出改变。
回家后先是从冰箱拿出啤酒,接着又换了杯子开始喝水,他在通过自控力改变酗酒的习惯。
点燃烟变成了上香,或许也是暗暗下了决心想要改过自新。
林母找林小丽无果,回家之后明显带着情绪,当时的林父正坐在沙发上做手工,他也想改变自己,帮忙补贴家用。
可是林母的暴躁情绪已经上头,她习惯性地将其转移,惹怒了准备改变的林父。
这次的殴打,林父直接掐住了林母的脖子。
接着丢下一句“做好人真困难”,又出去寻欢了。
在一句句“强哥”之下,林父喝了很多酒,雨天骑车回家路上,出意外没了。
另一边的林母给林小丽打包好了行李,坐在门口。
没想到,林小丽等来的竟是一个搬去大阿姨家住的决定。
林小丽问,那你和妹妹呢?
林母没有回答,只是转身离开,回到阳台上哭。
就这样,林小丽在一个雨天被赶出了家门,拿着包一步步走下楼梯。
她没有看到林母哭泣的眼泪,只是一扇狠狠掩住的大门。
多年之后,林小丽长大了,陪伴她的还是李莉莉。
她当了运动员,在蓝天白云之下打球。
这个选择其实前面也有铺垫,因为年幼时的林小丽会去操场上跑圈来释放负能量。
时隔多年后回到那个屋子,林母依然在做手工补贴家用。
如果不是林小丽来,可能她连冷气都舍不得开。
当走向那个曾经无比熟悉的房间时,林小丽看向了衣柜的位置,仿佛在与过去的自己对视。
然而,她再也不是过去的林小丽了。
林母嘴上说林心怡能帮衬家里,但被反问一句为何还在做手工时,又沉默了。
这是妹妹林心怡的名字,第一次正式出现。
林母端出一碗铺得满满当当的面,面上有很多她认为对运动员有益的蛋白质。
这碗面,是林母心理层面的一种补偿。
当然,这根本无法补偿。
林小丽问,你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的吗?
林母不语。
每次提及她不想直面的问题时,林母都会沉默。
解决办法还是蹩脚地转移话题,但又似回应了林小丽的疑问——
我知道,你过得好。
习惯性去麻木自己,当自己被抛弃时麻木自己,当抛弃女儿时也麻木自己。
她没有勇气去直面问题,也没有过好自己的一生。
林小丽听后只是哭着吃面,这个答案似乎是意料之中,但她仍有不能承受之重。
有不甘,亦有不舍。
这不是真正的“和解”,只是将许多的中国式亲情具象化了。
在无法弥补的创伤之下,勉强维系的牵绊。
没有必要道歉或原谅,很多的关系从来都只是将就而已。
这是林小丽的选择,也是舒淇的剖白。
3.关于删减
我们看到的上映版,有明显的大量删减痕迹。
叶秋臣结合网上的一些讨论,做出了如下的猜测和汇总。
首先,是为了时长做出的妥协。
从剪辑效果来看,此前明显有林父和林母之间的故事情节,但为了最大程度地呈现“女孩”的主题,把母女两条线合并去讲了。
起初的双线叙事,侧重点也从母女的命运对比,改为了偏向林小丽的表达。
从剧照来看,一些与体育课相关的戏份也有删减。
然后,李莉莉和林小丽的关系不止是闺蜜或者朋友。
最关键的,就是她俩在看片时的亲密互动,那个涂口红的戏带有浓烈的情感倾向,但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此类剧情不适合上映,所以点到即止。
她们去的小型电影院叫“KISS”,已经足够告诉观众删减的是什么内容了。
最后,我猜测是林父强迫林母的戏份做出了删减。在这些被删减的内容里,邱泽应该拍摄了大量的殴打戏,可最终只能保留少量的情节,其余留白。导演的原意是为了突出女性之痛的困境,而非展现她们的不堪过往。
舒淇说,电影票房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考虑放出导演剪辑版,目前看应该希望不大了。
片尾字幕结束后没有彩蛋,不需要观影仪式感的朋友们可以不必再等。
总的来讲,从题材和叙事的角度上,《女孩》这部电影更适合女性观众去看。没有大规模排片的原因,也许是怕姑娘们看了会恐婚吧。
虽然总有一种鸡汤在讲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可是——
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